▲ 經濟部9月30日召開113年第2次電價費率審議會,決議產業用電調漲為12.5%,新方案將於10月16日起實施。(圖/記者林敬旻攝)
● 吳芥之/資深媒體人
9月底,經濟部電價費率審議委員會決議通過,自本月16日起調漲工業電價,平均漲幅達12.5%。這次電價調漲的背後,是因為行政院先前提出,由國庫撥補1,000億元追加預算,以補貼台電虧損的提案遭到立法院擱置,而不得不進行調整。
這次電價調漲的基調明確,針對產業用電採取「捉大放小、取強去弱」;而民生用電及與民生相關的產業則維持凍漲,以期將對民生及物價的衝擊降至最低。根據統計,有96%的用戶並未受到漲價影響。至於對產業的影響,此次調整也符合經濟部長郭智輝之前的承諾,即提供企業具有競爭力的電價;調漲後的電價(每度4.29元)仍低於日本(5.58元)和韓國(4.65元)等鄰近國家。
電價調漲方案出爐,自然成為隔天立法院院會質詢的焦點,多家媒體也對電價調漲決策過程及其對經濟和民生的衝擊進行深入報導與分析。
電價調漲 見縫插針無助社會進步
▲ 立委許宇甄3日表示,台電瀕臨破產的問題是民進黨錯誤能源政策所造成,怎麼能藉由漲電價、人民納稅錢幫忙買單?(圖/記者林敬旻攝)
回顧立法院在2015年通過的電價計算公式,明確設置「電價費率審議會」,並規定台電的「合理投資報酬率」為3%至5%。此外,《電業法》在2017年修正後,規定中央主管機關可邀集政府機關、學者專家及相關民間團體召開審議會,以審議各項收費費率及計算公式。
不可否認的是,台電面臨著進口能源成本暴漲所帶來的巨大壓力,這導致了巨額虧損,累計虧損已達四、五千億元。而台灣的電價相較於鄰國仍然偏低,在這些事實基礎上,電價調漲是順理成章且符合法定程序。然而,一些所謂專家和名嘴仍為反對而反對,提出的論點又缺乏說服力。其背後動機令人好奇。
快速瀏覽相關新聞標題,可以看到許多充滿諷刺或攻擊性的言論,如「產業奇兵開會請假、答詢挖坑」、「電價上漲是為錯誤的能源政策埋單」、「通膨壓垮人民」等,充滿了見縫插針的心態。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電價調整必須經過審議委員會審議。(圖/記者周宸亘攝)
根據規定,電價調整必須經過審議委員會審議,而未來是否再度調漲,也需依據當時內外部環境進行評估。作為行政部門最高首長,卓榮泰院長理應關心攸關民生經濟的電價調整方案,如果在質詢中表現得一問三不知,那恐怕才是失職。
局部最佳化不等於系統最佳化
政府政策本應受到公評及監督,但評論至少要建立在事實基礎上,更應提出建設性意見,這樣才是有意義的評論。然而,受到網路匿名性和免責性文化的影響,許多從事公眾事務評論的人也將網路文化帶進公共論述領域,只求聲量而不問內涵。在這種情況下,言論自由被誤用為信口開河的藉口,只見一些人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卻毫無愧色。
經濟學告訴我們,如果缺乏任何規範,例如政府法令或當前熱門的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企業將專注於自身利益最大化,這是一種局部最佳化;但如果所有企業都如此行事,就必然導致市場失衡和整體經濟效益下降。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局部最佳化並不等於系統最佳化,而要實現系統最佳化,就必須削減局部最佳化所帶來的部分效益。也就是說,每個個體多付一點、少拿一點,以成就全體的利益。
▲ 營運狀況好的企業漲多一點,營運較不理想的企業少漲一點。(圖/記者湯興漢攝)
這次的電價調漲,便考慮到營運狀況好的企業漲多一點,營運較不理想的企業少漲一點,甚至凍漲;就是希望達到系統最佳化的目的。
除了薪水之外,沒有人喜歡漲價。理想情況下,我們希望所有民生資費都能維持不變;然而,就目前內外在條件而論,電價調漲可視為一種必要之惡,就如同經濟成長往往伴隨著良性通貨膨脹一樣。
電價調漲背後的政治博弈
討好民眾的民粹政策未必就是好政策。例如,最近北北基桃的地方首長為了討好民眾,而早早宣布停班停課放颱風假;學生和上班族當然歡迎放假,但整個社會運作也因此停擺。先別管企業主了,多少小商家、自營店鋪老闆,甚至為數龐大的外送員、時薪工作者,度過一個微風細雨、沒有收入的颱風假裡。原本以為颱風假會讓大家開心,但卻引來廣泛的批評。反之,一些正確但不受歡迎的政策,更需要有擔當的領導人堅定推動,才能維持整體經濟更穩健的發展。
▲ 北北基桃的地方首長本次早早宣布停班停課放颱風假,但有不少小商家、自營店鋪老闆,甚至為數龐大的外送員、時薪工作者,度過一個微風細雨、沒有收入的颱風假。(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電價調漲的過程猶如一場政治博弈,匯聚了各種不同的利益與觀點。在面對複雜多變的經濟環境時,集思廣益顯得尤為重要。即使意見不一,我們仍應在科學和事實的基礎上,以理性和建設性的態度參與討論,這樣才能促進公共事務的進步。至於那些譁眾取寵、言辭驚人的作秀言論,雖然可能一時引起關注,但相信很快就會被民意所淘汰。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