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評賴清德致詞「沉穩、務實、自信」 換角度談兩岸跟歷任總統不同

記者杜冠霖/台北報導

總統賴清德今(10日)中華民國雙十國慶大典致詞,除提到朝野和解、民生議題外,也數度呼籲中國應回應國際社會期待,包含發揮影響力中止烏俄戰爭等。對此,台灣智庫諮詢委員吳瑟致接受《ETtoday新聞雲》訪問時給出6字評價「沉穩、務實、自信」,他指出,賴清德提到「維持現狀路線」,更強調「究竟什麼是現狀」,相較於歷任元首,賴清德以台灣角度出發,展現出自信,從民主國家的角度談及中國。

▲雙十國慶,總統賴清德致詞。(圖/記者林敬旻攝)

▲雙十國慶,總統賴清德致詞。(圖/記者林敬旻攝)

賴清德此次致詞時,先後提到古寧頭大戰、八二三砲戰、美麗島事件、人民當家作主等概念,吳瑟致觀察,近幾次賴清德對外致詞,都反映出賴清德「歷史控」的特質,賴更講究事實陳述,相關論述當然有所謂鋪陳族群融合的概念,認為台灣在特殊國際環境下,有很多不同時間點來到台灣的族群、有不同的歷史記憶點,總統強調這些歷史事實,也勾起大家對台灣民主歷程的回憶,對於族群融合上有正面意涵。

賴也談到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被驅逐,呼應了近期聯大2758號決議的討論,吳瑟致則補充,賴清德也提到台灣人並沒有放棄,某種程度呼應決議中「台灣面臨中華民國被剝奪」的國際現實,但也凸顯中華民國後續對國際的貢獻跟連結,反映中華民國事實存在以及與台灣的連結,而賴總統也提到立院要對於2758決議有所回應。

吳瑟致認為,賴清德在這次國際演說中提到這樣的概念,更是要強調中華民國面對的國際壓力存在、某種程度來自中國施壓,至於如何展現台灣要怎麼跨出去?總統也提到區域和平、經濟發展跟氣候變遷中,台灣都有其角色,面對這樣的現實要如何拓展國際機會等等。

至於在國慶晚會拋出「祖國論」後,此次大典似乎回到「互不隸屬」的基調,是否考量場面性質及面對客群的差別?吳瑟致則有不同意見,他表示,總統在晚會跟國慶大典的演說中,並未有太多不同論述,也沒有因不同場合變動,祖國論也是呼應兩岸互不隸屬的概念,中華民國113年、中國75年,從歷史角度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確實跟台灣沒有連結,但中華民國確實在台灣存在。

吳瑟致指出,賴清德從歷史陳述表現出互不隸屬概念,這次也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就是「祖國論」進一步延伸,也呼應就職演說提到的互不隸屬概念,是一脈相承的延續性論述,賴清德提到「維持現狀路線」,但他更加強調究竟什麼是現狀,相關說法都有一定連結。

賴清德此次致詞中,較特別之處為數度向中共喊話回應國際期待,包含發揮影響力中止烏俄戰爭等,吳瑟致讚許,這是總統做為民主國家元首的高度,歷任總統在任何場合談及到兩岸問題時,大多是從台灣角度論述,但賴清德展現自信,從民主國家角度談及中國,賴強調「中國之所以發展順利是因為國際援助」,希望中國回應國際期待,也說到台灣可以針對公衛、氣候變遷、區域和平等議題合作。

吳瑟致分析,賴清德從民主國家的高度,透過議題跟中國連結,也指出台灣跟中國可以交流的面向,這是賴的自信跟高度,上次賴提到留學生,這次更進一步的延伸,台灣做為國際社會成員,可以跟中國建立一些議題連結與合作,這部分確實值得期待,鮮少有總統願意提及這個面向,未來會有什麼火花值得觀察。

至於如何看待賴清德首次國慶致詞,吳瑟致給出六個字評價「沉穩、務實、自信」,他表示,賴清德站在民主國家元首高度來看待兩岸跟國際議題,演說中凸顯賴清德注重民主國家的合作,包含他過去提及的四大支柱,賴清德也希望促進國內團結,包含中華民國跟台灣,都是一起的,這對國家發展有正向意涵,也讓國際更正確看待台灣立場,延續他在就職演說一職以來的相關談話基調。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