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屆林博會在福建三明開幕,來自台灣產品多達300多樣參。(圖/翻攝中新網)
記者任以芳/福建報導
第十九屆兩岸林博會在福建省三明市啟動,吸引了逾500名來自台灣民眾參展參會,參展的台灣特色商品有300種以上。其中,第三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引起關注,兩岸專家學者一至認為,活用兩岸客家文化突破創新傳承,可以提升兩岸鄉村融合發展客家文化,更是兩岸交流的重要內容。
第十九屆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簡稱「兩岸林博會」)在福建省三明市啓幕,為期5天的會期中,多場交流研討會。包括第三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竹木產業鏈暨閩台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專場招商、第三屆運動與森林康養研討會、2024海峽兩岸(永安)竹博會、2024海峽兩岸(三明)應急消防技術交流研討會等內容。
綜合陸媒報導,本屆兩岸林博會參展的台灣特色商品有300種以上,主題聚焦「致力」兩山「轉化 聚力兩岸融合」為主題,產區總面積超1.5萬平方米的展區。
▲第十九屆林博會呈現台灣農林業特色。(圖/翻攝中新網)
其中,台灣展區有來自台灣農林相關行業協會、參展企業帶來了竹木文創、農林機械等門類豐富的產品。「未來將積極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引領台胞、台企、台青到三明投資興業。」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會長李政宏說。
兩岸林博會是大陸唯一的以林業為主題的兩岸會展活動,已成功舉辦18屆,成為推進兩岸林業改革與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等合作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兩岸林博會累計吸引台商6000多人參展參會,簽約項目2387項,現場交易和訂貨貿易額134.9億元人民幣。
林博會的鄉村融合發展論壇引起關注,聚焦「創新兩岸客家文化交流 助力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現場240多位兩岸與會專家學者相互討論。
「三明在歷史上是客家先民南遷的重要中轉站,是著名的客家祖地,文化底蘊深厚。」台灣農業鄉村觀光發展協會常務理事劉鎮燈說。
▲第十九屆林博會暨第三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圖/翻攝中新網)
劉鎮燈指出,做好生態保育是關鍵,農業生態普遍因施藥、施肥過量、翻耕砍伐頻繁、混凝土化及灌溉水污染等因素,導致棲地消失、生物多樣性下降,忽略了農村生產環境原有的生態價值。必須重視生態環境,像是營造坡地和諧的水綠環境、減少碳排放,採取友善生態促進生物種類增加等。
劉鎮燈也建議關於客家文化的保存與活用,戲曲、建築、服飾文創是重點,學習借鑒台灣「草莓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經驗,更好活用和傳承當地文化。
福建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郭莉看來,閩台客家非遺在淵源上具有文化來源的認同性、民間信俗的同源性、內容形式的共通性。她建議,進一步探索以閩台共同的客家非遺,促進閩台客家鄉村文化融合發展。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