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如果真的實踐「孤立主義」,必然會對歐洲產生極大影響,也在說明歐洲的安全問題,其實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問題。(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 汐澪/政治學者、香格里拉對話會觀察員
毋庸置疑,川普重登大位對烏克蘭而言並不是一個好消息,而對烏克蘭背後的歐洲來說自然也不是。尤其,川普直接將美國在北約的地位形容成被歐洲房客拖欠租金的房東,以及常常誇誇其談會「鼓勵」俄羅斯攻擊任何不繳納北約會費的歐洲人,都在說明這位即將上任的美國總統如果真的實踐其「孤立主義」,必然會對歐洲產生極大影響,也在說明歐洲的安全問題,其實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問題。
而這一問題的癥結關聯於兩個細節,其一,與美國捆綁過深。其二,自己也過於懈怠。我們先從第一個問題談起。
1946年蘇聯「鐵幕」壟罩 美國對歐洲安全介入加深
1946年邱吉爾在美國富爾頓城的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眾所周知的「鐵幕演說」。他用「鐵幕」一詞形容蘇聯和當時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將會以此籠罩整個歐洲,成為冷戰的標誌性開端。對當時的歐洲而言,畏懼蘇聯的程度是顯而易見的。換句話說,它們既要應對軍備競賽,又要防止鋼鐵洪流,這就急需在戰後已化為廢墟的土地上建立新的防衛秩序。
這時候美國出現了。其實,從局外人的視角來看,歐洲既然將蘇聯視為「鐵幕」,那麼就不可能不將擁有數百萬軍隊,核武器,先進科技的美國不視為「鐵幕」。但問題在於,當時應對蘇聯的壓力顯得更為急迫,沒有美國也找不到其他的超級大國幫助歐洲重整秩序。
同時,拋開歷史上的關係,美國當時對歐洲的態度也沒有蘇聯那麼咄咄逼人。簡單來說,美國既沒有採用如今流行的極端現實主義來處理,也沒有動用司空見慣的離岸制衡法則,而是一種滲透性非領主霸權。這意味著,即使是那些對美國有微詞的國家,例如1966 年戴高樂就將法國從北約的綜合軍事指揮部中撤出,並驅逐了北約的駐法軍事總部,但美國並不打算威脅其領土,或明顯干涉這些國家的政權更迭,而是依賴說服與結盟。
這項政策的結果就是,歐洲對美國的認可程度不斷上升,而美國對歐洲安全的介入也不斷加深。
▼邱吉爾發表眾所周知的「鐵幕演說」。他用「鐵幕」一詞形容蘇聯和當時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將會以此籠罩整個歐洲,成為冷戰的標誌性開端。(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美國成歐洲穩定平衡者 建立對抗社會主義橋頭堡
當然美國願意施予援手,也和自身利益有極大關係。歐洲由數十個主權國家組成,這些國家的規模、經濟和軍事實力以及戰略觀點差異很大。如果不存在一位居中領導者,那麼歐陸必然會進一步內訌乃至破壞「自由世界」的穩定。所以藉由蘇歐之間的安全問題,美國在幾十年內步步為營,成功充當了抵禦蘇聯的角色,還更隱晦地成為了歐洲穩定的平衡者。換句話說,美國對歐洲盟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保證作用,並以此建立起對抗當年社會主義國家的橋頭堡。
至於歐洲,也被這種「糖果子彈」打的頭暈腦熱,感覺自己既享受了通過美國提供的安全優勢,又沒有導致明顯意義上的「喪權辱國」,例如被殖民或者割讓領土。於是一個現狀出現了,歐洲如今透過歐盟負責經濟與外交,卻又基於北約負責安全與國防,最後形成了一個複雜矛盾體。也就是歐洲在安全議題上存在著依賴美國的結構性弊端。
當然在此基礎之上,歐洲自身問題也不小。
▼美國對歐洲盟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保證作用,並以此建立起對抗當年社會主義國家的橋頭堡。(圖/路透)
蘇聯解體 歐洲國防與徵兵已大程度弱化
時間回到1991年,蘇聯的解體讓其長舒了一口氣,覺得「鐵幕」終於消失了。換句話說,壓在他們頭上的鋼鐵洪流一夜消散,所以歐洲主要國家,例如英,法,德等在後續10年內的國防預算,人員素質和武器庫存都在不斷下降。
在這一過程中,由於國防需求的減少,歐洲國家的徵兵業務在很大程度上也被弱化。例如,1994年至2024年期間,法國、德國、義大利和波蘭的現役人數都減少了至少一半以上,變成了志願組織或直接就地解散。英國雖然減少的幅度沒有那麼大,但也遠不及過往。
而在具體的人員素質上或許更為堪憂。2024年初,丹麥媒體就指出,軍隊中有2000多個職缺,尤其是技術軍士的缺乏非常嚴重。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裡烏斯則公開質疑德國沒有辦法完成預期的擴軍計劃,而德國議會國防事務專員霍格爾在2024年的年度報告中則提及該國武裝部隊正在老化。此外,英國的軍隊住房體係也面臨短缺風險,而法國近年來跑了至少10%的軍事人員。
由於兵員數量和素質的下降,歐洲現在的國防安全都是以規模較小的專業部隊來負責危機管理。這種模式對於範圍限制,時間較短的衝突很有效果,但是想要維持一場長期且高強度的戰爭,基本上不可能。例如本次俄烏衝突,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而俄烏衝突的急迫性也使得歐洲國家透過兵源發現了更多問題,例如部隊擴充時面臨阻礙,應對危機或戰爭的軍事力量不足,後援平臺不完整,物資儲備不到位,軍工生產和重建跟不上需求,以及現有軍隊的戰場持續性與耐久性也非常不夠。
當然,歐洲各國也不是沒有在這些議題上有所行動。就兵源方面,在東歐和北歐,國家動員被提上日程。一些國家已經制定了計劃,透過重新開始或擴大徵兵制度來增加軍事人員數量。順利的話,起碼可以確保一定程度的軍事人員儲備。但這些國家的民眾由於長期生活在富裕且穩定的環境中,所以對於國防和安全問題一直認識不足,對這些動員也並不感興趣。
而西歐國家對類似辦法則較為謹慎,目前只保留了一些自願招聘的管道,所以尚不能應付現有問題。
▼國防需求的減少,歐洲國家的徵兵業務在很大程度上也被弱化。(圖/資料照)
歐洲幾十年投入不足 國防基礎落後美國
除了徵兵外,更引人注目的還是國防投入。2024年,歐陸地區的國防開支年均實際成長率為3.9%。其中擁有北約身分的歐洲國家分配給採購和研發的國防預算已從十年前的15%增加到2024年的32%。從正面角度來看,透過加大國防投入確實能夠在短時間內對歐洲集體安全力量有所促進。不過略顯幽默的是,這些資金一部分又流入了美國和美國的一些非歐洲盟友,例如以色列和韓國等。
義大利前總理德拉吉2024年9月向歐盟執委會提交的一份關於涉及國防工業的歐洲競爭力報告就顯示,在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間,78%的歐洲軍事採購支出都流向了非歐盟供應商,其中63%流向了美國。而這項軍購數據最初則來自於法國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院(ISIR)的一份政策檔,後在2024年3月歐盟執委會召開歐洲國防工業戰略討論中被引,最後才出現在德拉吉的報告中。
而在實際購買的武器方面,以身為北約會員的歐洲國家在2022年2月至2024年9月期間公佈的平臺採購合約為例可以發現,裝甲戰車(例如,運兵車,多用途車和主戰坦克),自行火砲,彈道飛彈,載人海上船隻,情報偵查無人機等等,都是較為受到歡迎的裝備。
所以,從購買情況來看,我們還可以發現幾十年的投資不足,使得歐洲的國防工業基礎及其軍事裝備快速生產能力遠落後於美國和部分非歐盟供應商。
當然,歐洲本土的軍工企業也並不是沒有從中分到一杯羹,自2022年以來,貝宜系統,萊昂納多,和萊茵金屬等歐洲主要國防公司的股價均有上漲,並且進行了遠超歷年的多次招募。
同時,歐洲許多軍工企業的收購活動持續不斷,畢竟政府的投入,使得它們的資金流動存在穩定性。就以今年來說,國防電子公司亨索爾特於4月收購了系統整合商ESG。
此外,由於資金的充裕,歐洲的軍工夥伴關係也正在加強。德國和英國於2024年10月在倫敦簽署的協議承諾強化他們之間的武裝部隊和國防工業合作。
烏俄戰爭的未來 歐洲最為擔憂川普的表態
但這些舉動在短期內能夠達到多大效果,暫時還不得而知。何況,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近日在接受採訪時強調要在明年通過外交談判的管道結束戰爭,以及說明瞭烏東局勢並不樂觀,都昭示著澤倫斯基嗅到了僅憑歐洲的支援,烏克蘭其實難以在對俄局勢上佔據有利態勢。
更關鍵的還是川普的表態。畢竟他在競選時強調,如果當選總統,必能在一天內結束俄烏戰爭。但問題在於想要一天內結束雙方衝突自然是異想天開。同時,如果繼續走拜登的支援策略,那麼必然還會將衝突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除非川普是想將其「孤立主義」發揮到極致,也就是放棄烏克蘭。而這想法,才是如今整個歐洲最為擔憂的地方。
▼川普想將「孤立主義」發揮到極致,也就是放棄烏克蘭。而這想法,才是如今整個歐洲最為擔憂的地方。(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