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說英文/Madonna不只是瑪丹娜,她還是聖母馬利亞!

瑪丹娜台北演唱會加場 花旗卡友享搶先預購優先劃位權(圖/花旗銀行提供)

瑪丹娜曾來台在台北小巨蛋舉辦演唱會。(圖/花旗銀行提供)

記者朱錦華/特稿

今年4月14日播出的一集《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裡,報導了美國民謠搖滾天后瓊拜雅(Joan Baez)的近況、有關她的紀錄片、以及她跟巴布狄倫(Bob Dylan)之間的愛恨糾葛等。節目中還介紹並引用了她創作的經典《鑽石與鐵鏽》(Diamond and Rust)。這是寫給巴布狄倫的「斬斷情絲宣言」,旨在說明「你對我的一切好與壞,我都已經償還。」

但讓我感到震驚的是,在引用的歌詞裡,譯者竟然把The Madonna was yours for free / Yes, the girl on the half-shell/Could keep you unharmed這幾句譯成了「瑪丹娜也曾經眷戀過你,像維納斯這樣的女子。才能讓你感覺安全。」這是嚴重的「時代錯誤」(有點像是張飛打岳飛)和誤譯!

▲鑽石與鐵鏽》(Diamond and Rust)的唱片封面。(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鑽石與鐵鏽》的唱片封面。(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瓊拜雅跟瑪丹娜並非同一個世代的人。稍為查找一下就知道:這首歌發表於1975年;1958年出生的瑪丹娜這時候才17歲,還沒出道!貴為當時「民謠天后」的瓊拜雅怎麼可能把一個藉藉無名的女娃寫進她的歌詞裡,還讓她跟自己的老情人「胡搞蠻纏」在一起?這顯示出譯者對「時間邏輯」沒概念,不願(或者來不及)查字典。但怎麼連審稿的也沒看出來?

 Madonna一字不單只指歌手瑪丹娜,在英文裡,它的原意是指「聖母馬利亞」(依照《和合本聖經》的譯名)。字典裡有「歌手瑪丹娜」這個解釋,是1984年她成名之後的事。「披頭四」1968年時就發表過一首歌叫Lady Madonna,難道他們有預知能力,提前向這個當年只有10歲、日後會大紅大紫的女娃致敬?

▲▼巴布狄倫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民謠搖滾教父巴布狄倫成為第一個摘下諾貝爾桂冠的歌手。(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Madonna這個英文字源自義大利語ma donna,等同英語裡的my lady,意指「尊貴的夫人」,後來演變為專門指聖母馬利亞。瑪丹娜成名後之所以會屢屢引發梵蒂岡教廷對她的抨擊,正是因為是她用了這麼一個聖潔的名字(這是她的真名),卻在歌詞、肢體語言和表演風格裡充斥著性的挑逗,對教廷來說,這無疑是天大的褻瀆。

那麼,話說回來,前述錯譯的《鑽石與鐵鏽》裡的歌詞該怎麼譯呢?它是一整段的,原文是:Temporarily lost at sea/The Madonna was yours for free /Yes, the girl on the half-shell/Could keep you unharmed。 這是借用航海的意象來比喻感情的一段話。lost at sea意指迷失。那為什麼會出現聖母這個詞呢?原來在大航海時代,許多船上都有聖母的雕像,或刻在船身上(2010年時,有一艘這樣的仿古船就停在宜蘭的烏石港展出),用意在保平安,就跟拜媽祖的意思一樣。

▲瓊拜雅與巴布狄倫。(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美國民謠歌壇當年的一對璧人:瓊拜雅與巴布狄倫。(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the girl on the half-shell這句考倒上述譯者和許多試圖翻譯這首歌詞的熱心網友。但它跟「維納斯」無關。事實上這是一句俚語,意指「處女」,就是聖母馬利亞。因為根據《新約聖經:馬太福音》記載:馬利亞的懷孕是來自聖靈的,是「童女懷孕生子(耶穌)」。如此一來,一切就解釋得通了。所以這段歌詞的意思是:「(你)曾短暫的迷失方向,但聖母是不求回報的,她願意保護你不受傷害。」

上述的聖母應該是暗喻巴布狄倫生命中的某個女子;我猜想,極可能就是瓊拜雅暗喻她自己。媒體的翻譯工作時間十分緊湊,譯者可能在倉卒之間來不及查找。但還是儘量吧,有疑義之處還是得趕快查找網路或紙本字典(尤其是像磚塊厚的那種字典)。查不到時,寧願不譯,也別硬譯,以免鬧笑話。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