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偷蛋龍新屬種化石 兩具骨架完整依偎...命名「百年鴛鴦龍」

▲內蒙考古研究發現偷蛋龍新屬種「百年鴛鴦龍」。(圖/翻攝新華社)

▲內蒙考古研究發現偷蛋龍新屬種「百年鴛鴦龍」化石。(圖/翻攝新華社,下同)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大陸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經3年多的研究,在11月29日對外宣佈,內蒙古又發現一新屬種恐龍「百年鴛鴦龍」,世界恐龍家族再添新丁。據悉,「百年鴛鴦龍」為偷蛋龍類新類群,化石被發現於2021年,是來自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早期。這兩具恐龍骨架化石完整且緊鄰的個體,故以「鴛鴦」作為屬名。

▲內蒙考古研究發現偷蛋龍新屬種「百年鴛鴦龍」。(圖/翻攝新華社)

《北方新報》報導,據介紹,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科研人員2021年在阿拉善左旗毛兒圖——大水溝野外考察點發現了兩具較完整且緊鄰的恐龍骨架化石。在之後3年多的時間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的科研人員聯合開展了野外調查,經過採集、修復、CT掃描重建、激光掃描等研究,發現兩具恐龍骨架化石來自1億多年前的白堊世早期。

研究顯示,「百年鴛鴦龍」形態學特徵組合有別於已知的偷蛋龍類成員,此前已知的大部分偷蛋龍類皆來自於白堊紀晚期,而「百年」鴛鴦龍也是為了紀念偷蛋龍命名100週年。

大陸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郝明澤博士表示,「百年鴛鴦龍」體長不足1公尺,屬於小型獸腳類恐龍,是和鳥類親緣關係比較近的帶羽毛恐龍,「百年鴛鴦龍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後肢很修長,被認為善於奔跑,但後肢肌肉卻不發達,可能又不太善於奔跑,這樣的特徵組合看似矛盾,卻和現代涉禽鳥類一樣,百年鴛鴦龍具有涉水習性,為我們了解恐龍的生態多樣性提供了新的證據。」

此外,「百年鴛鴦龍」化石中還發現了胃石,證明其像現代鳥類一樣,吞食小石子儲存在消化道中,幫助研磨食物。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