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沖繩研究學者江夏正敏(左一)出席青年座談分享日本離島沖繩觀察。(圖/記者陳弘修翻攝,下同)
記者陳弘修/台北報導
日本沖繩研究學者江夏正敏表示,二次大戰後離島沖繩的問題在日本浮上檯面,由於沖繩的多數島嶼都是昔日戰場,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陣亡將士,因此大多反對戰爭和政治介入,希望全力發展經濟,許多沖繩居民也受到影響而對中國抱持好感。中研院民族所助理研究員黃智慧指出,沖繩在地緣政治和安全保障議題上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僅有數千人的與那國島近年為了防備「台灣有事」,變成軍事重地,卻也造成島民一定的困擾。
Y’s Day「週三青年日」4日晚間舉行青年座談,主題是為「不孤單的邊陲——島嶼的共鳴與核心敘事的全球脈絡」,江夏正敏、黃智慧是在這場座談中做上述表示,同場受邀的學者專家還包括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陳方隅、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黃智慧、夏威夷大學政治系博士生Sra Manpo Ciwidian、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主任王文岳﹑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
座談主持人、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陳方隅在開場表示,台灣是個海洋國家,在海上有金馬離島,日本有沖繩島、韓國有濟州島、美國則有夏威夷,這些島嶼可以相互對照借鏡的故事非常多,此次的座談主題正好可以和青年們一起來探討各個離島與本島之間的古往今來。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陳方隅。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表示,台灣是個島國,近年逐漸突破單一的大陸史觀,走向多元包容的海洋史觀。島嶼海洋文化有「主流」和「邊陲」,而離島除了地理上的距離,往往還伴隨著文化、宗教、血緣的多元性。陳俐甫強調,台灣要建立島嶼史觀和多元思維,必須透過了解小島的立場,重新出發,才能擁有健康完整的海洋觀點。
日本沖繩研究學者江夏正敏指出,二次大戰後離島沖繩的問題在日本浮上檯面,由於沖繩的多數島嶼都是昔日戰場,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陣亡將士,所以大多反對戰爭和政治介入,有些媒體琉球因為考量經濟發展因素而親中,許多沖繩居民也受到影響而對中國抱持好感。江夏正敏表示,他認為外部流入、由上而下的金錢浪潮並不可靠,所以希望透過教育傳遞「努力自助」的概念,讓沖繩民眾走出悲情,重新站穩腳跟。
▲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黃智慧。
中研院民族所助理研究員黃智慧指出,沖繩在地緣政治和安全保障議題上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僅有數千人的與那國島近年為了防備「台灣有事」,變成軍事重地,卻也造成島民一定的困擾。黃智慧說,與那國島從琉球王國時代起,就和他們眼中的「大島」台灣關係密切;面對地緣政治變局,我們應該透過社會文化途徑彼此理解,緩解矛盾,在島嶼之間建立友好的守望相助關係。
夏威夷大學政治系博士生Sra Manpo Ciwidian表示,夏威夷原住民(Kānaka Maoli)長期面臨認同與國家歸屬的分歧,一部分自認為原住民,尋求文化復興與主權恢復;另一部分則認為自己是夏威夷王國的合法公民,拒絕承認美國統治。這種內部分歧與殖民遺緒相關,也反映了原住民在殖民主義結構下的多重壓力與策略選擇。由此可知,在形塑「台灣人」認同時,應尊重並落實原住民族固有權利,努力在歷史不對稱中建構「共融認同」。
▲夏威夷大學政治系博士生Sra Manpo Ciwidian。
▲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主任王文岳。
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主任王文岳表示,沖繩和台灣同處大清和日本帝國夾縫之間,自古以來就關係緊密。太平洋戰爭時期,美國在兩者之間選擇轟炸沖繩,台灣則幸運逃過一劫。已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曾說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這對台灣人來說相當窩心,但對沖繩人來說,則可能是噩夢重演,他認為,台灣人應該深入理解這樣的心情,與沖繩人對話,才能促進交流、拉近距離。
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指出,濟州島在日本殖民及戰後時期,因地理位置及特殊歷史背景,成為大韓民國成立初期暴力鎮壓的焦點,這揭示了邊陲地區在被納入核心過程中的矛盾與創傷。若進一步比較濟州島與台灣經驗,二二八事件與四三事件的共同特徵為兩者皆在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因核心政權的不信任而遭受壓迫,並最終被污名化為叛亂。
董思齊認為,濟州島的歷史是一個持續推動轉型正義的範例,尤其在韓國民主化後的真相調查與道歉行動中,濟州島重新定義了自身的角色,將過去的傷痛轉化為追求和平與和解的力量。台灣應透過與濟州島等其他島嶼的對話,探索島嶼之間在歷史創傷與核心敘事上的共鳴,進一步尋求國際支持,鞏固台灣在全球的戰略地位。
▲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