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傅崐萁保證「聽叔叔的」布局2天突襲《選罷法》 綠抓一舉動識破

▲▼立法院院會 國民黨提議變更議程 韓國瑜處理時 鍾佳濱衝主席台 朝野主席台衝突。(圖/記者屠惠剛攝)

▲立院朝野衝突。(圖/記者屠惠剛攝)

記者杜冠霖/台北報導

立法院6日召開院會,因國民黨團突襲處理《選罷法》修正草案,朝野爆發激烈衝突,最終立法院長韓國瑜只好宣布散會。還原整起衝突,國民黨團從前日委員會就開始部署,用「狼來了」策略消耗綠營動員能量,黨團戰術更是保密到家,只有總召傅崐萁清楚,多次向綠委掛保證「小妹妹聽叔叔的,安啦!不會處理」,卻在院會最後一刻突襲,留給綠營不到10分鐘反應時間。幾名資深綠委感到「氣氛不對」、眼尖助理發現議事人員舉動,並由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召集部署、抱病的總召柯建銘隔空指揮,最後一舉突襲,成功擋下選罷法修法。

事實上,此次戰線從前日(5日)委員會就開始,原本內政委員會、司法法制委員會分別處理選罷法提高門檻、年改修正草案,預計成為朝野戰場,民進黨團早早動員備戰,但僵持一陣子後,藍營召委都在中午左右裁示休息、並於傍晚宣布「詢答完後散會」,相較藍委三三兩兩、委員會現場僅綠營立委全數到齊,並一路馬拉松式詢答到晚上八點,原本氣氛劍拔弩張卻草草收尾,「甲級動員」的只有大批媒體,讓現場記者都大感詫異、面面相覷。

現在傳出,此為藍營戰術之一,試圖讓綠營鬆懈,並消耗動員的積極性與體力,隔天民進黨團派出蔡易餘、王義川,清晨五點就排隊遞案,一直到院會報告事項結束,現場議程都未有變動,看似表面風平浪靜,原本預計院會將平和結束,並接續下午考試委員的全院委員會審查,國民黨團卻在此時突襲變更議程,遞案排入選罷法連署加嚴,讓議事人員現場加印,民進黨團僅有10分鐘不到的反應時間。

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受訪時透露,前一天在內政委員會協調,國民黨團說「安啦!不會處理」,一切都很和氣,而傅崐萁永遠捶胸口保證說「小妹妹聽叔叔的,我跟你講就是這樣。」吳坦言,自己看報導才知道原來他們是打算那天拖很晚,讓民進黨團鬆懈、沒力氣,「但怎麼可能,我們又不是三歲小孩沒經驗,民進黨團不是吃素的。」

不過國民黨團以突襲方式變更議程,據悉,藍委均不知情,僅三位黨鞭「臨時決議」提案變更議程,藍委事後都覺得相當錯愕。有藍委透露,早上的黨團大會都沒有提到,因此到了議場聽到黨團幹部變更議程要處理《選罷法》,他們都略顯錯愕,完全沒有討論,也沒有被告知。

隨後國民黨團黨鞭則馬上要求藍委林沛祥、游顥等人守在主席台後方的入口,防止綠營衝進議場。然而,儘管游顥如戰神一般攔下多位綠委,同樣守在後門的林沛祥卻一時恍神,被綠委鍾佳濱、賴瑞隆、邱志偉、李坤城帶頭突破防線,成功搶佔主席台。院會隨即陷入一片混亂,主席院長韓國瑜在協商未果之下,只能宣布休息。

吳思瑤受訪時坦言,今天看到媒體,才知道原來國民黨本身議事策略也沒有充分溝通,昨天在現場只能顧好民進黨團如何因應,當下只有10分鐘,當時獲得消息是議程是原始議程,直到表決前十分鐘,議事人員發下來的議程資料都還是週二程委會決定的跟民進黨排的順序。

至於如何發現藍營突襲,吳思瑤透露,因為議事人員趕緊把剛拿到的選罷法列入討論事項變更議程,黨團助理隨時在旁盯住任何突發狀況,當議事人員送印的時候就發現了,表決前才印製好變更議程文件,距離表決10分鐘不到才發到每個委員桌上,非常不光明磊落,自己趕緊召集黨團成員快速部署,但還是晚了一步,畢竟國民黨更早獲得訊息,他們已經早一步霸占主席台、排好人海戰術預防民進黨抗議、反對。

幾位資深綠委則是步入議場就察覺氣氛不對,有綠委指出,原本以為6日院會應該就以議題討論為主,大家都準備好登記發言,沒有預想會爆發衝突,大部分委員都是穿著西裝到場,並沒有穿方便活動的衣服,但進到議場後,發現藍委慢慢往主席台附近靠攏、就連後門也有人守著,「當時就覺得不太對勁。」

當確認議程變更時,民進黨團剩10分鐘不到時間,黨團幹事長吳思瑤馬上集合現場所有綠委進行部署,吳思瑤表示,當知道國民黨要硬幹的時候,團結一致,沒有第二句話,所有女性同仁都把耳環跟戒指拿下來、準備戰鬥,議事上民進黨團相對有經驗,很多資深委員給予建議、黨團快速分工,總召柯建銘雖抱病不在現場,仍第一時間電話連線、一路指揮作戰,才得以成功突圍,阻止國民黨的偷襲。

而黨團後臺協商也發生爭執,吳思瑤透露,韓國瑜很清楚無法處理議案,傅崐萁非常強硬、要求韓國瑜排除萬難趕快表決,傅崐萁情緒失控把怒氣發在我身上,但他有些話應該是講給韓國瑜聽的,傅崐萁應該是期待再強硬都要通過,但不管藍營內部如何分歧,絕對不能把政黨利益放在人民利益前,喬不攏是國民黨自家事,韓國瑜作為有為有守的國會議長應出面調解,而不是一味被國民黨鷹派掐住脖子、六神無主。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