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腸癌患者的年齡層逐漸下降,醫師曝6原因。(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記者柯振中/綜合報導
大腸癌有10多年是發生人數第一位的癌症,近年來患者的年齡層也出現逐漸下降的趨勢。對此,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引用國外的文章,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6大原因,指稱這是多因素交織的結果。
王介立在臉書上分享,近年來世界各地的大腸癌發生年齡正在逐漸下降,其中2022年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發表的綜論文章,就分析了主要6種原因。原因分別如下:
一、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的轉變:過去數十年來,全世界普遍受「西方化」的飲食模式影響,例如高紅肉、高加工食品、精緻糖類、含糖飲料攝取增加,且全穀物、富含植物性纖維的比例相對下降,可能干擾腸道菌相(gut microbiome),導致慢性發炎、促進腫瘤生長的環境。
二、肥胖與久坐行為的盛行:肥胖與久坐行為在年輕人中的提升,同樣被認為與早發型大腸癌的增加有關。肥胖可能透過代謝、賀爾蒙和腸道菌相的改變,提升罹癌風險。
三、腸道菌相失衡:飲食與生活型態的因素,會改變腸道菌相組成,增加有害菌並減少有益菌,使得直腸黏膜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進而提高早期產生腫瘤的機會。
四、遺傳因素與家族史:雖多數早發性大腸癌為散發病例(並非明確遺傳突變引起),但整體來說,年輕患者中具有遺傳性大腸癌症候群(如Lynch症候群)的比例較年長患者高。即便如此,家族史並非所有早發病例的主因,仍有許多為無明確家族史的年輕病例。
五、早期篩檢與診斷盲區:傳統上,大腸癌篩檢建議在 50歲後開始,因此許多年輕患者因症狀不明顯或延誤就醫而在較晚期才被診斷出。此外,許多年輕人缺乏固定的家庭醫師、保險與篩檢資源,往往導致診斷延遲和病程進展。
六、臨床特徵與診斷困難:年輕患者往往在左側結腸(尤其是直腸)出現腫瘤,並常以出血、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呈現,這些症狀常被誤判為良性問題(如痔瘡、腸躁症)而延誤診斷。
王介立總結,早發性大腸癌的增加,是多因素交織的結果,包含現代飲食與生活模式的改變、肥胖的盛行、腸道菌相失衡,以及既有篩檢政策的年齡限制。未來公共衛生與臨床策略,應更積極推動生活型態改善、提升年輕族群症狀的警覺性,並適度調降篩檢起始年齡,以及加強遺傳諮詢與測試,以因應全球性的新興趨勢。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