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退卻」免於不斷挫敗 賴清德政府走出活路的上策

2024年12月26日 11:00

▲▼2024民進黨總統大選開票之夜,賴蕭配宣布勝選,賴清德發表演說。(圖/記者李毓康攝)

▲總統賴清德。(圖/記者李毓康攝)

● 陳國祥/曾任《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

賴清德總統提名的司法院正副院長及大法官全數遭立法院否決,先前在野黨委員已通過選罷法、憲法訴訟法及財政收支劃分法,賴清德總統連續遭遇重大挫折。

民進黨在立法院居於席次少數的結構之下,這樣的結果毋寧是必然的,但賴清德執意沿襲蔡英文時代全面執政的概念與方式行事,所以一再慘遭立法院打臉。

民主就是民意政治 真正違背民意的是民進黨

在此之前,在野黨立委通過國會改革法案,民進黨完全無法接受,幸有蔡英文留下的政治遺產可用,由幾乎清一色自己人的憲法法院做出多數條文違憲的釋憲,讓賴清德政府逃過權力受國會嚴格制衡的「劫難」。

將其視為一種「劫難」,其實不符民主理念,因為國會就是「數人頭代替打破人頭」民主理念的體現,法案與預算理所當然由掌握多數的一方決定。民主政治就是民意政治,國會集體意志的表現就是最新民意的呈現,執政的民進黨既然居於國會少數,除了獲得釋憲支持之外,沒有任何不接受的理由。

立法院通過三法修正案後,賴清德總統指其不尊重民意,其實牛頭不對馬嘴,真正違背民意的是賴清德總統及民進黨。賴清德及民進黨前後三次敗在立法院在野黨手上,不服氣也不接受,反映一種心態,就是不服民進黨之意就是違背民意,不讓民進黨做主就是違背民主精神。

賴清德政府實際上是「雙少數」,總統未獲多數民意支持,執政黨在立法院居於少數地位,遠非民意的體現這,憑什麼指摘立法院通過的決議不符民意、違背民主精神?民進黨過去八年在立院擁有多數席次,但一貫在所有事情中毫不尊重少數,今天淪為少數,卻不服從立院的多數決議,這兩種表現恰與民主精神背道而馳。

▼民進黨過去八年在立院擁有多數席次,一貫毫不尊重少數,今天淪為少數,卻不服從立院的多數決議,這兩種表現恰與民主精神背道而馳。(圖/記者李毓康攝)

▲▼立法院院會持續處理國會改革五法,民進黨團舉手表決。(圖/記者李毓康攝)

任何「更大的民主」意念 都是對民主體制的否定

另外,立院審議過程中,民進黨人士一再發動「青鳥」包圍國會,欲衝進議場阻擾議事,反體制的意念昭然若揭,這正是背離民主價值的赤裸裸表現。

民主政治的具體實踐在於國會多數決,國會是匯集民意、取得決策正當性的主要場域,其代表民意的功能一旦受到破壞,民主的基礎立即崩解。

任何「更大的民主」意念,都是對民主體制的否定,都蘊含著推翻民主體制的潛在動機,正是民主政治的大敵。韓國總統尹錫悅的戒嚴鬧劇,就是不甘屈居少數黨地位而欲推翻民主體制的卑劣手段。

民進黨手握行政權,對政策決定、人事安排、資源分配具有主導權,所以目前應不致於走上翻桌毀憲之路,但壟斷執政權和破壞國會議事,不僅加重朝野的政治對立,而且為台灣的民主崩解埋下種子。

賴政府對在野黨不屑一顧 更挾青鳥圍攻

賴清德政府對於居國會多數的在野黨不屑一顧,任何政策、法案、人事、預算完全不與在野黨協商,只求貫徹己意,而且極盡所能破壞議場、阻撓議事,挾「青鳥」圍攻立院,意欲以暴力癱瘓國會,摧毀監督制衡的憲政功能。這正是威脅台灣民主基石的不當行徑。

賴政府對內強攻在野黨與民主體制,對外則在主權問題上堅持「新兩國論」,猛踩陸方紅線,以致激化兩岸矛盾。賴清德最近對中共喊話說「舉拳頭不如張開雙手」,但賴政府不但對在野黨進行飽和攻擊,對大陸態度類似。如果賴清德繼續對在野黨舉拳頭而不張開雙手,對於中共仍然持續挑釁其立場,則台灣內部及兩岸之間將永無寧日,民進黨也無法從中獲得長久的好處。

賴清德對在野黨及中共的強硬頑抗路線已證明是弊大於利,難以長久持續,且將遭來禍害,傷及民進黨,也傷害台灣。賴政府半年多來不斷撞牆,必須徹底反思,調整路線,才可能走出活路。

▼ 立法院今(20)日審查三大爭議法案,群眾於立法院外濟南路集結,要求退回三大惡法。(圖/記者李毓康攝)

▲▼ 立法院今(20)日審查《選罷法》、《憲法訴訟法》與《財政收支劃分法》三大爭議法案,群眾於立法院外濟南路集結,要求退回三大惡法,稍早部分群眾開始推倒護欄,意圖衝進院內,民進黨立委也到達濟南路出入口呼籲民眾支援。(圖/記者李毓康攝)

戰略退卻是種新選擇 免於繼續不斷挫敗

如何改弦更張呢?「戰略退卻」是最可行的途徑,就是從現行的對抗性路線退出來,不再頑抗到底,硬碰硬,改採協商與折衷策略。只有在戰略上轉進,避免正面衝突,改行親善政策,才能免於繼續耗損與不斷挫敗。

戰略退卻可以取得必要的時間和空間,重新評估形勢,調整戰略和戰術,以應對在博弈中的挑戰。賴清德執政半年多來,對內對外強硬應對,招來強力反擊,損失慘重。如能採取戰略退卻對策,首先可以有效減少形象和資源的損失,保存實力,為未來的博弈實力或重新集結創造條件。

其次,戰略退卻其實是一種新的選擇,而非全然的敗戰後重整旗鼓,可以激發團隊在新的戰略上走出新的路子,也可進行政策和資源的重組,整合力量,為未來的行動做好準備,有助於增強戰鬥力。這是一種深思熟慮的戰略行為,能夠影響整體局勢朝停損的方向的發展,有助於發展出走出死巷的新思維。

▼戰略退卻其實是一種新的選擇,而非全然的敗戰後重整旗鼓,可以激發團隊在新的戰略上走出新的路子。(圖/記者湯興漢攝)

▲▼準總統賴清德內閣團隊備受外界矚目,4/10謎底由賴清德揭曉,一如先前媒體報導閣揆由卓榮泰擔任,副閣揆鄭麗君、秘書長龔明鑫、發言人陳世凱為政院新三角。(圖/記者湯興漢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