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召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圖/總統府提供)
記者陶本和/台北報導
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第二次委員會議26日登場,上午先進行了桌上推演,這是台灣首次由總統府主導,集結中央、地方政府,並由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的委員擔任民間觀察員,透過實際驗證,檢視中央到地方的緊急應變、資源盤整與處置能力;而下午的委員會,多位委員對於桌上推演都表達肯定,不過也有很多人提醒「不斷電溝通」,要落實橫向溝通、縮小溝通成本。
據了解,在傍晚的會議上,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表示,今天演練對他來說學習甚多,各部會與地方政府提出的處置,也能看出考慮相當完整。
對於橫向溝通如何落實,他以過去慈濟投入救災現場經驗為例,提醒面臨國內外重大災難時,通訊品質會受到相當大的影響,不只是各單位需要溝通,中央、地方與民間需要溝通,國外也會傳來許多對台灣的關心,溝通量能不足會導致溝通出現問題,因此如何提高溝通效率,是重中之重。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副教授劉玉皙提及,在今日想定狀況中,需要因應斷電狀況,一旦斷電超過12小時,手機就會失去功效,因此在溝通面上,「要準備一個不斷電的方案」,例如收音機、廣播等,雖然傳統但有效,也可以做到間單、清楚、明瞭的單向資訊傳遞,除了公營廣播電台外,政府也需要進行盤點與掌握其他不斷電橫向溝通備援方案。
另外,劉玉皙也建議,目前各單位緊急通訊系統並沒有互通,建議在非常時期為滿足指揮調度、資源整合等需求,應建立能夠互通有無的緊急通訊系統,不只中央、地方,也要與地方民防對接。
台灣民主實驗室顧問曾柏瑜指出,溝通跟澄清是不同的概念、能力。目前政府已經具備一定的快速澄清能力,接下來需要著重的正是政府「策略溝通能力」。
曾柏瑜表示,溝通並不是單一局處業務,應該是整個政府的功課,因為「每一個局處都是需要溝通的對象」,尤其針對訊息如何擴展、如何與社群溝通、如何落實策略溝通等,都是未來需要持續討論的議題。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