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地方焦點

年前大掃除痛上身!解除疼痛中、西醫有妙招 醫曝預防訣竅

▲▼疼痛科主任王柏凱醫師(左)及中醫科盧昱竹醫師(右),分別從西醫與中醫的角度深入探討下背痛的治療方法與預防策略。(圖/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疼痛科主任王柏凱醫師(左)及中醫科盧昱竹醫師(右),分別從西醫與中醫的角度深入探討下背痛的治療方法與預防策略。(圖/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歲末年終,家家戶戶不免俗開始進行大掃除,但也要注意下背痛找上門!為了幫助民眾更深入了解下背痛的原因與治療方式,花蓮慈濟醫院日前舉辦「慈醫365.健康又幸福」系列講座,由疼痛科主任王柏凱醫師及中醫科盧昱竹醫師,分別從西醫與中醫的角度,深入探討下背痛的治療方法與預防策略。

75歲的劉女士突然下背痛,不僅腳無力走不遠,甚至睡不好。面對這樣的「痛」,病人只能吃藥、復健,或是開刀才能解決嗎?王柏凱主任表示,一般以藥物及復健來治療,若是以上兩者治療效果不佳時,除了手術之外,可考慮介入性疼痛治療。

▲▼疼痛科主任王柏凱醫師(左)及中醫科盧昱竹醫師(右),分別從西醫與中醫的角度深入探討下背痛的治療方法與預防策略。(圖/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疼痛科主任王柏凱醫師分享,下背痛成因與治療方式。

介入性治療分為神經調控治療與結構治療,神經調控治療包含神經阻斷術、硬脊膜外注射術、高頻熱凝術等;結構治療則是包含韌帶、肌肉、關節注射治療以及神經沾黏剝離術(神經鬆解術)、椎間盤注射、玻尿酸注射、增生療法/再生療法等。不僅能用於治療常見的膝蓋疼痛的問題,還有現代人常見的頸椎痛、五十肩、肩關節炎、下背痛、坐骨神經痛、骨刺等。王柏凱主任說,介入性疼痛治療並非手術,不僅低風險、治療時間短,止痛效果可維持 3 個月至半年以上。

「介入性疼痛治療能不能一直打?」這是不少病人最關心的問題,王柏凱醫師說,急性病因可能僅需單次或短期療程,若是病因影響慢性疼痛(如關節炎或神經痛)可能需定期治療,而在療效評估如果前次治療效果顯著且持久,可考慮重複進行,但還是得再評估病人整體健康狀況,制定合適的治療。

▲▼疼痛科主任王柏凱醫師(左)及中醫科盧昱竹醫師(右),分別從西醫與中醫的角度深入探討下背痛的治療方法與預防策略。(圖/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王柏凱醫師叮嚀民眾,注意維持適當的姿勢,避免不當的用力與負重,以及持久固定的錯誤姿勢之外,他也以年前大掃除舉例,建議民眾可提前打掃,並分天進行,且清運垃圾不要一次都裝進大袋子、大箱子裡,可分多袋、多箱裝,避免搬運時負重過重,導致受傷。同時,王柏凱主任也建議民眾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營養均衡、規律運動或復健等,都是保養身體的好方法。

盧昱竹醫師則是從中醫角度分享治療下背痛方式,包含內服中藥、針灸穴位、理筋推拿、中藥貼布、外用藥洗、埋耳豆、雷射針灸、導引按蹻等等多元的治療方式。

盧昱竹醫師說,造成下背痛的原因有體質上的不同,可以分為肝腎虛衰型、氣滯血瘀型、風濕痿痺型等常見證型。

●肝腎虛衰型,主要以無力症狀較為顯著、慢性隱痛,常見於老年人或慢性病人,與整體機能減退有關,常伴有骨質疏鬆、肌少症。
●氣滯血瘀型,則是以刺痛、酸痛較為明顯,活動可能加重症狀,常見於急性損傷或長期勞損。
●風濕痿痺型,則常涉及關節的發炎甚至活動障礙,天氣變化可能加重症狀,可分為風寒濕或風濕寒。

▲▼疼痛科主任王柏凱醫師(左)及中醫科盧昱竹醫師(右),分別從西醫與中醫的角度深入探討下背痛的治療方法與預防策略。(圖/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中醫科盧昱竹醫師分享,針藥並施,導引按蹻,並帶領眾人穴位按摩。

可以依照證型服用對應的科學中藥粉或是水煎藥,也可使用花蓮慈院研發的即飲包–強筋健骨方或藥丸,如精氣神源丸、虎潛丸等都是方便攜帶,為簡單便捷緩解下背痛方法。

針灸穴位,主要依照疼痛的部位來選擇對應的經絡,盧昱竹醫師說明,最常見的是掌管整個背部的膀胱經,和掌管側面膽經的這兩條經絡。另外,再搭配按摩特效穴與奇穴應付一些急性的痛症,包含養老穴、腰腿點、骨關穴、木關穴等緩解疼痛,或是由醫師認可的中藥貼布來緩解下背痛。

▲▼疼痛科主任王柏凱醫師(左)及中醫科盧昱竹醫師(右),分別從西醫與中醫的角度深入探討下背痛的治療方法與預防策略。(圖/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兩位中西醫師分別解答疼痛大小事,並贈送每位參與民眾一包「通血透骨膏藥膠布」,讓大家都收穫滿滿。「慈醫365‧健康又幸福」系列講座預計每季舉辦一場,邀請花蓮慈院各專科醫師分享健康資訊,花蓮慈濟醫院YouTube官方頻道也會定期分享衛教影片,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訂閱,或私訊花蓮慈院FB粉絲專頁期望的演講主題。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