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門諾醫院中醫部主任楊成湛提醒民眾要依照體質進補。(圖/門諾醫院提供,下同)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天氣冷颼颼,冬令進補恰是好時機,中醫認為「冬至一陽生」,冬至節氣的時候,陰氣始退,陽氣漸回,此時進補可固本培元,促進體內陽氣的升發,為來年的健康打好基礎。但吃甚麼?怎麼吃?學問挺大。花蓮門諾醫院中醫部主任楊成湛提醒,民眾若有感冒發燒、消化不良、慢性病、三高、容易上火的體質,補之太過,非旦無益,反而有害。
醫師分享,一名40多歲的男性,因為冬天手腳冰冷,連續兩週每天都吃加了人參和肉桂的溫補燉湯,結果非但沒有改善,反而出現喉嚨乾痛、口腔潰瘍等症狀。到醫院求診後經由醫師的說明才了解,雖然他有陽虛的症狀,但因同時有陰虛體質,過量的溫補反而讓身體「火上加火」。所幸經過調整飲食,搭配適當的中藥調理,症狀已逐漸改善。醫師提醒,進補一定要適量,並依體質選擇適合的補品,才能真正養生。
楊成湛表示,冬令進補藥膳因人而異,進補前要了解食材藥材屬性。中醫強調辯證論治。體質虧虛一般區分為「氣虛」、「血虛」、「陽虛」、「陰虛」。「氣虛」的人容易疲累,進補可選擇如黨參、黃耆、白朮、山藥;「血虛」的人常貧血,進補可選擇如當歸、何首烏、熟地黃、芍藥等。「陽虛」的人手腳容易冰冷,進補可選如桂枝、肉桂、肉蓯蓉、杜仲等。
一般而言「氣虛」、「血虛」、「陽虛」的中醫治療與藥膳原理有某些程度有相似之處。如補氣的黨參、黃耆、補血的當歸、熟地黃可以互為運用,就是根據中醫氣血二元論陰陽互補的原則。但「陰虛」體質的中醫調理與「氣虛」、「血虛」、「陽虛」的中醫調理有很大的差異性。
▲▼中醫部主任楊成湛示範手部穴道養身。
「陰虛」體質常是因為生活作息顛倒導致內分泌紊亂,或更年期的婦人熱潮紅症狀,陰虛火旺的人切不可吃人參、當歸之類的十全大補湯,一吃就上火容易造成咽痛、口破、流鼻血等副作用。陰虛要用涼補,進補可選擇如石斛、沙參、百合、枸杞等。此外;楊醫師特別推薦山藥,因其性味甘平,性質溫和,無論寒性或熱性體質皆適合食用,且山藥有「一藥補三臟」的美譽,對於健脾、益肺、固腎等都有好處。
楊成湛說:「中醫是中庸之道致中和的醫學!」不可不足,亦不可太過。中醫不只是治病,是要全面調和生活作息。且人體健康是一連串變動過程,血壓都天天不一樣,養生進補和飲食必須配合四季變化與環境變遷,因時制宜。民眾若不清楚個人體質變化,可請教專業中醫透過「望、聞、問、切」診斷、諮詢後適量進補即可。
楊成湛強調,中醫注重陰陽平和的養生原則,冬季晝短夜長起居作息應配合自然規律「早睡、晚起」;早睡以護養陽氣,晚起可固守陰氣。白天多曬太陽,夜晚要保暖避免受寒。切勿熬夜,睡眠要充足,睡前可用熱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順應自然規律正常作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就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