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涉弊「菁英養成的缺陷」 學者:渴望成功忽視手段正當性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資料照/記者林敬旻攝)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資料照/記者林敬旻攝)

實習記者石嘉豪/台北報導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因在京華城、政治獻金假帳案中涉弊,遭檢方求刑28.5年,在經過兩次重金交保後,北院昨(2日)還是裁定「羈押禁見」。成大電機系教授李忠憲今(3日)在臉書以「柯文哲的崛起與沒落」為題指出,柯文哲或許是台灣教育制度的一面鏡子,映照出「菁英養成的深刻缺陷」,若原生家庭對孩子有極高的期望,不容許「失敗」的存在,這樣的壓力可能讓柯文哲形成一種對成功的極端渴望,進而忽視手段的正當性。

李忠憲提到,有不少人認為柯文哲如果不出來從事政治,自己當個醫生,日子也可以過得很好,不會有牢獄之災,尤其被羈押四個月之後,先是交保三千萬,追加四千萬,最後還是再關起來,這樣的過程真的匪夷所思。

李忠憲點出,他大學第一志願同學的家庭很多都是威權主義,當一個人的目標,大部分都是由父母師長的期待和社會的掌聲所驅動,這樣的人生一定在某一天會自己產生懷疑而崩潰,面對這種狀況,除非有深刻反省的契機,要不是害怕思考、虛無縹緲,不然就走入宗教。

面對柯文哲案件的發展,李忠憲分析,若一個人從小在一個強調服從權威、壓抑個人意志的家庭長大,可能會讓這個人對極端權威,如毛澤東式的獨裁產生某種程度的認同或崇拜,並將專制視為有效的管理方式,而忽略其對個人自由與社會公義的破壞。

當父母過於看重升學和名次,可能會忽略對孩子的品德教育,李忠憲認為,這就導致孩子視成績與成就比法律與道德更重要,甚至可能出現一種「結果導向」的思維模式。

基於這樣的推論,李忠憲強調,柯文哲就是一個很特別的例子,重考三次才能如願念台大醫學系,成為台大醫學系的教授,充滿自信,但可能隱約又覺得自己比不上同學。

李忠憲觀察到柯文哲的原生家庭,對孩子有極高的期望,不容許「失敗」的存在,這樣的壓力可能讓柯文哲形成一種對失敗的極度厭惡和對成功的極端渴望,進而忽視手段的正當性。

此外,李忠憲表示,柯文哲呈現出來的,就是高學歷,但欠缺法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這是成長在專制體制、黨國教育和威權家庭三合一之下的產品。

然而李忠憲也感嘆,柯文哲居然可以在交保之後,和眾多證人抱抱直播,後續在法庭上嗆聲北檢「你們就是要關我」,法院總算讓柯文哲如願以償。

李忠憲強調,看柯文著行事風格和收錢的樣子的確目無法紀,這可能是由於過度自信,也可能是對失敗經驗的免疫化,認為法律和規範無法真正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李忠憲引用尼采《論我們教育機構的未來》,這本書在批判當時德國教育體系的功利化和機械化傾向,這本書提及「我們的教育機構培養的,不是文化人,而是『實用人』,甚至連這種實用人也只是徒有其表」。

李忠憲進一步說明,這本書也提到,「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幫助學生接近真正的問題,那些與生命、藝術和存在相關的偉大問題」。李忠憲不禁思考,柯文哲的崛起跟沒落,其實是剛好像這樣的人抓住一個歷史的契機,教育的目的應該塑造柯文哲之類的菁英嗎?

李忠憲表示,如果一個人成績很好,最後卻走向虛無主義或毫無良知,這樣會是好學生嗎?他認為,尼采批評教育機構培養的只是「徒有其表的實用人」,正是對這種現象的尖銳註解。

最後,李忠憲說,柯文哲的崛起,或許只是台灣教育制度的一面鏡子,映照出「菁英」養成的深刻缺陷,如果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塑造真正關心生命與社會的靈魂,那麼柯文哲的崛起與沒落正提醒我們:成績優秀的學生若無中心思想與社會責任,最終只會迷失於虛無主義的荒原。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