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是體制內「阻止藍白拆台」最終手段 但問題是準備好了嗎?

2025年01月9日 18:00

▲▼民進黨團召開 請君入甕 請君入罷 國民黨將被掃進歷史焚化爐 記者會 柯建銘 。(圖/記者屠惠剛攝)

▲「到底有什麼辦法能阻止藍白拆台的行徑?」是目前公民社會與綠營支持者越來越明顯的焦慮。(圖/記者屠惠剛攝)

● 作者/風城小花卷

2025年1月7日,藍白多數的國會,又一次三讀通過「錢坑法案」,修改《警察人員人事條例》第35條等條文,將警察等人員退休所得替代率上限提高至80%,據估算,此舉將造成退撫基金增加給付668億,可能提早在2049年破產。

不意外的是,這項違反《預算法》第91條中「應先徵詢行政院意見」、「指明彌補資金之來源」、「必要時同時修正其他法律」等要求的行為,迫使行政院再一次表達窒礙難行的立場。只是這套劇碼已經一再重演,覆議之後,又會遭到藍白維持決議,接著進入下一個議題的巡迴。

藍白惡整下的立院 危害甚於萬年國會

「到底有什麼辦法能阻止藍白拆台的行徑?」是目前公民社會與綠營支持者越來越明顯的焦慮。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指出一件事實,藍白掌握多數的國會,對於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危害,甚至遠大於萬年國會的時代。

萬年國會的威權時代,立法權是行政權的橡皮圖章,但雙方有共同的目的,即維繫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統治;國會全面改選與總統直選後,接受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民進黨,成為國民黨的主要競爭者,在美中亞洲格局的框架下,透過民主程序競逐權力,也持續讓台澎金馬民眾接受這一套遊戲規則。

然而,隨著美中轉為對立、烏俄戰爭及中東局勢的變動,台灣政壇往昔檯面下的角力,也在第二次朝小野大/行政立法分立的環境中,正式呈現為民進黨依舊爭取美國支持,藍白則全面配合中國拆台的對立。

唯有如此,才能解釋為何國民黨明明曾經執政過,也不是不清楚在掌握多數聯盟的情況下,「只要賣一點程序正義的面子給民進黨」,想過的法案依舊能過,而且能讓民進黨連抗爭的正當性都幾乎沒有,但藍白卻選擇用極為粗殘的方式,從錢與權兩個方向,不只是要拆解民進黨政府,更是連中華民國憲政體制都要一併拆解。

藍白先是推出國會擴權法案,因違反權力分立與制衡原則,遭憲法法庭宣告部分條文違憲;緊接著,在《憲法訴訟法》與大法官人事任命中,試圖造成實質癱瘓憲法法庭的效果;《財劃法》更是大幅奪走中央可運用資源,搭配法定福利的限制,加速減少國防、科研等相關支出,而挪至地方的分配款,從縣市增額幅度來看,美其名說是增加非六都資源,但從雲林、花蓮、南投等過往經驗來看,顯然是用於鞏固國民黨地方執政才是真的。

至於最新通過的《警察人員人事條例》,可以看做《財劃法》的配套措施,目的都是要加速中央錢與權的消亡,將年金改革的成果抹去,重新走回希臘破產的路上。

藍白全面拆解政府的權與錢

當紅漫畫作品《膽大黨》中,主角群可運用意念,將外星文明的奈米器材轉化為各種物品,藍白過半的國會,如同掌握這項奈米器材,只不過是轉化為各種法案,用於拆毀連同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在內的賴清德政府。若放任藍白持續下去,這種實質上的國會獨尊趨勢,證明內閣制在台灣並不適用;此外,寧可犧牲台南、高雄的選情,也要優先鞏固已掌握的縣市,綜合來看,不難發現就算國民黨在2028年取回大位,也會是一個屈居於國會之下的弱勢總統。

那麼,要扭轉這個趨勢,一是公投,一是罷免。然而公投一次僅能針對單一法案,成本過於龐大,且亦有2018年過多題目導致排隊甚長且結果緩慢的前例,更無法遏止藍白持續提出法案,因此若要一次治本,體制內的最終手段,或許僅剩罷免一途。

在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表態主張大罷免計畫後,國民黨賴士葆、羅智強等人也躍躍欲試,暫且不討論是否會成為「藍綠互相全面罷免」的混戰,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本屆選舉中因三方競爭、險勝或是新當選且敵方仇恨值高的立委,包括葉元之、羅廷瑋、吳沛憶、吳思瑤、徐巧芯、王鴻薇、黃捷等,都將會是罷免戰中的主角擔綱。

▼藍白卻選擇用極為粗殘的方式,從錢與權兩個方向,不只是要拆解民進黨政府,更是連中華民國憲政體制都要一併拆解。(圖/記者李毓康攝)

▲▼立法院院會,朝野激烈衝突。(圖/記者李毓康攝)

民進黨與公民團體 良善互動顯然不夠

當互罷態勢已成,接下來有兩個必須釐清的主要問題,特別是對於目前居弱勢的民進黨而言,將會是決定罷免能否勝出,甚至得以翻轉國會的關鍵。

論述方面的問題,民進黨主張罷免,是當家鬧事嗎?答案顯然不是,中華民國憲法在1990年代修憲後屬於雙首長制,根據法國的經驗,當總統與國會多數分屬不同黨派時,此時屬於共治,也就是民進黨掌握行政院,藍白聯盟掌握立法權。既然民進黨在國會是屬於少數,跟當家也就沒什麼關係。

再進一步分析,鬧事的是民進黨嗎?這就不免讓人想起網路社群著名的框架效應梗圖,A拿著刀追殺B,但在攝影機的特定角度拍攝下,呈現的景象是B在恐嚇A。回顧本屆以來藍白聯盟在國會的諸多作為,自身擴權行動雖然遭大法官遏止,但弱化行政權、架空司法權、地方包圍中央的腳步一直沒有停下來,尤其是國家財政,好不容易透過年金改革與國際經貿成長而有所穩定,且能夠照顧真正弱勢的政策方向,藍白多數聯盟的目的不只是要把錢搶回去給了退休軍公教等老年組織票,更是重新埋下未來如果再次改革時的衝突火種,並且從中牟利,這種無視整體國家利益與世代正義的行為,才是鬧事的一方。

行動方面的問題則可分為兩個層面。首先是公民社會與民進黨的合作,從韓國瑜、陳柏惟、黃捷、謝國樑等案例觀察,沒有政黨的積極參與,成功率幾乎為零,儘管有積極參與也不保證一定會成功。

在1980年代的社會運動風潮中,與國家/政府對立的自由主義式公民社會逐漸成型,但同樣誕生自這股風潮的民進黨,取得政權之後,與公民社會的互動則不時陷入了尷尬的場景。

尤其是當國民黨與親藍立場的社運團體強化合作後,傳統上對民進黨保持既合作也批判的團體,同樣遭到綠營部分激進支持者的一刀切,分類為反綠團體,使得原本有默契的互動關係變質;再加上漢儒文化中,對於「清高」、「中立」、「理性」近乎變態般的執著,都使得台灣民主史上首次的「罷免互毆」,讓公民社會與民進黨的合作,較之國民黨增添更多難度。

因為心魔,在公民社會這邊;而民進黨也必須對公民社會給予最大的誠意和尊重,才能提升罷免的成功率。

民進黨 內部溝通與論述準備好了嗎?

另一個行動的問題,是民進黨自身是否準備好內部步調的一致,以及功敗垂成後的應對。自賴清德就任總統以來,府院黨之間的溝通互動顯然並不順暢,在立法院黨團中也存在著吳思瑤與柯建銘雙頭馬車的情況,這也呈現出國會的民進黨立委在衝鋒,行政院或黨部的後勤論述資料跟不上,或是府院有新的指示及行動,立法院民進黨團彷彿「看報才知道」,步調的落差,也為綠營支持者的焦慮,提供為數不少的養分。

罷免是體制內的最終手段,可是不保證一定成功,一旦結果是罷完打平維持現狀,或是更殘酷的席次下滑,民進黨是否已準備好最低限度的安撫支持者論述,避免萬歲衝鋒失敗後,全線士氣潰散並接連波及2026縣市長選舉的可能情形?

罷免是體制內的最終手段,然而複雜性遠高過於全國性投票,選區的人口組成、投票特性、短期政治氛圍等等因素,網路社群上的聲勢,要轉換成選區內的投票意志,特別是不屬於組織票的游離選民,需要經過龐大資訊的相互辯論,避免資訊疲乏後的逃避心理,才有機會成為投票日出門的動力。

歷史的弔詭是如此驚人的諷刺,過去爭取到國會普選與總統直選,以為民主可以就此深化穩固,然而如今很可能是最後一搏的二十一世紀護法之役,決定權卻是掌握在關鍵選區的關鍵選民身上。

▼民進黨自身是否準備好內部罷免步調的一致,以及功敗垂成後的應對。(圖/記者湯興漢攝)

▲▼立法院外抗議散場,民進黨委員在天橋上跟群眾揮手。(圖/記者湯興漢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思想坦克」。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