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曾出現「極少數」危險時刻 陸學者3點分析未來管控關鍵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圖/路透)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將於本月美東時間1月20日正式就任。(圖/路透)

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

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R. Nicholas Burns)將於今(14)日離任。離任前,他對中國及中國的對外政策也發表積極和消極的看法,比如他認同即將卸任的美國總統拜登對華政策是有效的,但美國也是有選擇性。上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張家棟今也投書評價中美關係4年來轉變,認為中美已經度過「最危險轉型階段」,未來中美要形成新戰略認知,建立管控風險的綜合性機制,避免少數政客再度誘發「危險時刻」。

張家棟今投書《環球時報》,首先評價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R. Nicholas Burns)在任期間,對中美關係付出確實有一些重要的成果,但其價值觀偏見,對中美關係也造成一些消極影響。

張家棟也梳理過去中美關係4年來的轉變。一是,中美關係度過大國外交轉型中的十分危險階段。2018年以來,中美關係曾經歷一個非常危險、不確定性陡增的階段。由於雙邊關係惡化及疫情障礙,中美之間的正常交往一度斷裂。美方一度誇大中國對美國所可能構成的威脅,製造緊迫感。這種現象在歷史上,是經常導致衝突甚至是戰爭。經過幾年的密切互動,中美已經度過最危險的轉型階段,相互適應對方的新身份。

二是,中美達成「新戰略共識」。中美關係在後冷戰時代以共同謀求經濟發展為主。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是在過去的十年中,中美經濟中的競爭性因素不斷增長,戰略共識一度有消失的風險。經過幾年的互動,中美達成「長期共存、管控分歧」的新共識,是以中美戰略性對等為基礎的,具有可持續性和穩定性。

三是,中美部分恢復、新建了一些重要的對話交流機制。2020年到2021年中美之間的正常交流機制幾乎全部停擺。經過幾年的努力,中美恢復和促進一些交流機制,前者是恢復每年領導人會晤,可對促進瞭解、削除誤解。後者在金融安全、打擊毒品等領域的合作。

▲▼中美關係。(圖/CFP)

▲中國學者分析,中美雖然度過最危險轉型期,必須持續溝通,避免誤判出現「危險時刻」。(圖/CFP)

張家棟也分析,過去4年來,中美關係幾經波折,在雙方努力下發展勢頭趨穩。他也提出三點情況,中美關係面臨一些挑戰,可能構成新的衝擊。

第一,美國的政治不確定性。隨著川普上任以及美國內外環境變化,對華政策充滿變數;第二,中美在國際新機制中如何實現合作。中美雖然是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重要組織的共同成員,這些身份為中美關係繼續提供著國際機制保障。在新興國際合作機制中,中美也需要有互動,比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

第三,中美經濟紐帶正被削弱,不利於夯實中美關係穩定的基礎。中美雙邊貿易,佔兩國對外貿易的比例都在下降。美國繼續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國,但中國不再是美國的最大進口來源。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自然會推動一些產能轉移出中國。但是,美方出台的一些措施正削弱中美關係的經貿基礎。

張家棟認為,中美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相互間有競爭與矛盾,其實是正常現象。現階段中美關係要如何管控應對競爭與矛盾,使其不惡化成衝突才是重點。

「中美過去幾年曾出現『極少數』危險時刻。此類危險時刻,都是因為美方個別政客的冒險造成。」張家棟也進一步建議,「中美要形成新戰略認知,要建立管控風險的綜合性機制。」

他也表示,一方面,中美要形成一個積極的戰略新認知。中美關係有價值觀差異問題,但不存在「新冷戰」意識形態敵對關係。中美之間有戰略競爭,但也受經濟相互依賴關係和國際機制約束。

張家棟也強調,「中美關係與冷戰時期的美蘇關係有本質性差異,不能簡單類比。」美國不可能靠自身力量建立一個孤立中國的新體系。另一方面,中美要形成危機預防和處置機制,必須保持高級別的戰略對話及關鍵部門之間的熱線聯絡機制是最重要機制。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