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與習近平2019年於大阪G20高峰會見面。(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吳美依/綜合報導
BBC以「川普關稅不是中國唯一問題的三個原因」為題報導,隨著川普即將上任,他對於中國商品課徵5000億美元關稅的威脅迫在眉睫,但這還不是阻礙中國實現明年經濟成長目標的唯一阻礙。隨著商業和消費者信心持續低迷,北京為了刺激經濟成長而降息,人民幣也將持續疲軟。
北京17日宣布,中國經濟在去年最後3個月出現反彈,使其得以實現2024年經濟成長5%的目標,但這卻是該國數十年來經濟成長最緩慢的一次。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在苦苦掙扎,試圖擺脫房地產危機、地方政府債台高築及年輕人失業等問題。
關稅已經傷害中國商品出口
越來越多人警告,中國經濟將在2025年放緩。去年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也就是商品出口,如今已經面臨風險。
中國一直仰賴製造業擺脫經濟放緩,持續出口破紀錄數量的電動車、3D列印機和工業機器人。美國、加拿大與歐盟對此指控,中國製造過多商品,於是對中國商品施加關稅,以保護國內就業與商業。
▲外界批評中國把汽車、太陽能板、電子產品傾銷海外,以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示意圖/CFP)
專家表示,中國出口商如今可能把重點放在世上其他地方,但那些國家可能都位於新興市場,需求不如北美和歐洲。這可能影響希望擴張的中國企業,進而打擊能源和原料供應商。
人們花的錢就是不夠多
中國家庭財富主要被投資在房地產市場,在房地產危機發生之前,房地產市場更占中國經濟近1/3,其中包括數百萬份職缺,建商、房地產開發商、水泥生產商到室內設計師等。不過,現在仍有太多空屋及閒置房產,供應過剩持續壓低價格。
儘管外界預期,中國房地產市場低迷,預計2025年底達到最低點,但華爾街巨頭高盛(Goldman Sachs)表示,這次衰退將對中國經濟成長造成「多年拖累」。
此現象已經嚴重打擊國內消費。2024年最後3個月,家庭消費只占中國經濟活動的29%,遠低於新冠疫情前的59%。這也是北京加大出口的原因之一,政府希望協助抵銷在國民在新車、奢侈品和幾乎所有其他領域的低迷國內支出,甚至推出家電商品「舊換新」等計畫。
▲房地產危機,恐長期拖累中國經濟。圖為陝西省銅川市,未完工的住宅大樓。(圖/路透)
不過專家懷疑,若不解決更深層經濟問題,光靠此類措施是否足夠。他們指出,要恢復疫情前的消費水準,人們的口袋裡就需要更多錢。
渣打銀行中國與北亞區首席經濟學家丁雙(Shuang Ding)表示,中國政府必須找回民眾的消費動力,但目前距離這一點還很遙遠,「如果私營單位開始投資與創新,可能增加收入和工作前景,人們將更有信心消費。」
此外,高額公債與高失業率,也影響了儲蓄與消費。官方數據顯示,與疫情前相比,青年失業率依然很高,工資成長幅度也停滯不前。
企業不像以前那樣湧向中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承諾投資政府所謂的「新質生產力」尖端科技產業,這讓中國在太陽能板、電動車電池等「可再生能源」領域成為領導者,去年更取代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不過,黯淡的經濟前景、關稅及其他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意味著外資企業在中國的投資興趣低迷。
▲外資對中國的投資興趣也降低。圖為北京街景。(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智能投資平台StashAway的史蒂芬妮.梁(Stephanie Leung)說,這與國內外投資無關,而是因為企業看不到光明的未來,「他們希望看到更多元化的投資者進駐。」出於上述原因,專家認為這些經濟支持措施,只能部分緩解美國新關稅的影響。
高盛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惠珊(Hui Shan)在最近一份報告裡寫道,北京必須採取大膽措施,否則只能接受經濟成長不會這麼快的事實,「我們希望他們會選擇前者。」渣打銀行的丁雙也說,「中國需要穩定房地產市場,並且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確保社會穩定。」
研究機構「中國異議監測」(China Dissent Monitor)指出,去年6月至9月,中國發生900多件勞工或業者領導的抗議活動,比去年同期增加27%。這種源於經濟不滿與財富侵蝕的社會緊張,將引起中國共產黨的關注。畢竟,爆炸式的經濟成長讓中國成為全球大國,日益繁榮的承諾,也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其領袖嚴格控制異議。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