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1釘孤枝」事件 看政治操作的偏離與民主價值的扭曲

2025年01月20日 11:20

▲民眾黨「111拒絕綠色威權 還我司法正義」活動,自由廣場投影綠色恐怖。(圖/記者林敬旻攝)

▲民眾黨「111拒絕綠色威權 還我司法正義」活動,自由廣場投影綠色恐怖。(圖/記者林敬旻攝)

● 楊聰榮/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

近期,立法委員黃國昌發起的「111釘孤枝」行動引發社會各界廣泛討論。該行動的邏輯與目標對象的選擇,展現出明顯的矛盾與政治動機,暴露出部分政治人物對民主價值的曲解與操作偏差。這場運動不僅偏離事實真相,更凸顯了為達政治目的而進行的不當操弄,對民主制度產生了潛在衝擊。

錯誤將矛頭指向賴清德 將政治動機置於事實之上

回顧事件源起,揭發相關案件的關鍵人物其實是國民黨籍的台北市議員游淑慧與鍾小平,並已由台北地檢署依法起訴、台北地方法院審理,整個法律程序皆依照法定程序進行。

然而,黃國昌卻將矛頭錯誤地指向賴清德總統,忽視真正的揭發者與司法單位在案件中的角色。這種政治操作顯然是將政治動機置於事實之上,藉此誤導公眾認知,扭曲事件的真相。

進一步檢視此行動的策略性偏差,「釘孤枝」的對象選擇顯得失當,忽視了事件背後真正的關鍵人物與問題核心,明顯以政治操作凌駕於追求正義之上。

這種策略性錯置不僅迴避了應當被檢討的議題,還轉移了公眾的注意力,進一步模糊了事件的真相,削弱了社會對公共事務的理性討論。

▼這種策略性錯置不僅迴避了應當被檢討的議題,還轉移了公眾的注意力,進一步模糊了事件的真相。(圖/記者林敬旻攝)

▲民眾黨「111拒絕綠色威權 還我司法正義」活動,主辦宣布超過五萬人。(圖/記者林敬旻攝)

「111釘孤枝」這類政治行動 凸顯民主制度面臨挑戰

這類政治行動對民主制度的衝擊不可忽視。首先,它扭曲了民主價值,透過混淆是非、誤導公眾認知,破壞了民主社會中應有的監督與制衡機制。其次,這樣的操作導致政治文化退化,讓政治問責機制失靈,理性討論的空間縮小,民主素養也因此倒退。當政治人物缺乏責任感、言行不一,將政治利益置於民主原則之上,無疑對民主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從更深層次來看,這次事件凸顯了民主制度所面臨的挑戰。當政治操作凌駕於制度運作,民主監督機制將受到侵蝕,進而導致公眾對政治體系的信任度下降。此外,這也反映出台灣政治文化的隱憂——部分政治人物缺乏應有的責任感與誠信,民主價值觀逐漸被扭曲。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樣的操作將進一步加劇政治對立,削弱社會共識,阻礙民主進程。

「111釘孤枝」事件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台灣當前政治操作的偏差與民主價值的扭曲。這種罔顧事實、混淆是非的行為,不僅無助於社會進步,還可能損害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面對這樣的政治操作,公民社會必須保持清醒,堅持追求真相,維護民主價值。

唯有透過理性思辨與制度性的參與,才能確保台灣的民主持續深化,避免陷入政治操弄的泥淖,真正實現社會的穩定與進步。

▼「111釘孤枝」事件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台灣當前政治操作的偏差與民主價值的扭曲。(圖/記者林敬旻攝)

▲陳佩琪、柯美蘭出席民眾黨「111拒絕綠色威權 還我司法正義」活動。(圖/記者林敬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