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突破太陽能電池元件技術 光電轉換效率超過31%

▲▼中央研究院淨零科技辦公室與次世代太陽能電池研究計畫團隊。(圖/中研院提供)

▲中研院淨零科技辦公室與次世代太陽能電池研究計畫團隊。(圖/中研院提供)

文/中央社

中研院長廖俊智今天表示,中研院與國內學者組成的下世代太陽能電池研發團隊,開發出光-電轉換效率超過31%的下世代太陽能電池元件,效率較市售最新產品高出3成以上。

中央研究院發布新聞訊息指出,台灣土地有限,太陽能需占用大面積土地,不易大幅增加設置,提升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成為重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研院說明,目前市售的矽基太陽能電池最高轉換效率約22%到24%,若用相同技術,幾乎不可能突破30%,須向多接面或堆疊式方向研發;而鈣鈦礦薄膜應用範疇廣泛,可與矽基太陽能電池結合,形成疊層式鈣鈦礦/矽基太陽能電池,進一步提升光-電轉換效率。

中研院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朱治偉表示,2年前廖俊智訂出研發方向後,中研院便邀請院內外學者專家組成團隊,投入疊層式鈣鈦礦/矽基太陽能電池技術研發。團隊來自中研院、成功大學、清華大學、明志科技大學等。

廖俊智指出,研究團隊投入2年時間,成功開發出光-電轉換效率超過31%的下世代(疊層式鈣鈦礦/矽基)太陽能電池元件,效率較目前市售最新太陽能電池產品高出3成以上;若與早期布建的太陽能發電裝置相比,效率提高接近5成;可在不增加土地使用面積下提高發電量。

關鍵中心研究員郭宗枋說明,目前的成品雖然尚屬小面積元件,但已證明台灣具有自主研發製造疊層式太陽能電池技術的能力,且具實際商轉的高度潛力。

中研院補充,傳統矽基太陽能電池模組只能吸收部分波長的太陽光,使得轉換效率有限。疊層式太陽能電池以鈣鈦礦上層吸收矽晶無法吸收的光子,其餘光子再由下層矽晶吸收,藉此增加轉換效率。

中研院研究團隊就是突破幾項關鍵的連接層技術,成功將鈣鈦礦薄膜疊層在矽基電池上,並降低介面損耗,以此完成小面積的二端點(two-terminal)電池元件製作,最高光電轉換效率已達到31.5%。

清大化工系與中研院關鍵中心合聘的教授衛子健表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備受矚目,具有材料來源充足、製程設備成本低廉、高效率及可回收等特性。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