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春節前先過「小年」 陸南北方差一天竟是為了「省錢」

▲「小年」最重要的習俗便是「送灶神」。(圖/翻攝河南衛視)

▲「小年」最重要的習俗便是「送灶神」。(圖/翻攝河南衛視,下同)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隨著農曆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在傳統習俗中,今(22)日是農曆中的臘月二十三日,也是傳統裡的「小年」。一般人在「小年」要祭灶神、吃湯圓、剪春花,代表準備進入過年的週期。不過,大陸北方和南方的傳統裡,「小年」卻差了一天,北方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卻是推遲了一天,造成此種差異的主因竟源於清朝為了「節省開支」。

▲「小年」最重要的習俗便是「送灶神」。(圖/翻攝河南衛視)

《光明網》報導,中國人過年始於臘八,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這裡所說的「年」,指的是農歷新年,也就是春節,俗稱「大年」。與大年相比,還有一個相當於「預熱」的小年。

傳統社會裡,民間將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稱為「小年」,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來華表示,年的形成,來源於古人對季節、收成、天象、曆法的認識,是農耕文明產生的文化果實,甲骨文中的年字,就是人背禾的象形字,「隨著曆法知識進步,古人根據天象、物候等來確定四季循環的起點和終點,年就成了這一循環的最好概括。」

▲「小年」最重要的習俗便是「送灶神」。(圖/翻攝河南衛視)

至於南方和北方的「小年」為何會相差一天?廣西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麥西表示,清朝以後,皇宮為節省開支,將祭祀灶王爺與拜祭祖先合為一天,貴族王侯紛紛效仿,並逐漸流傳至北方民間,「而南方則沿襲古制,以臘月二十四作為小年。」

天津民俗專家由國慶則解釋道,在中國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意即官家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百姓臘月二十四過小年,水上人家則在臘月二十五迎來小年,「隨時間推移,北方地區逐漸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南方地區則把臘月二十四定為小年。」

在民間習俗裡,「小年」的重頭戲便是「送灶王爺(灶神)」,相傳灶王爺在這天將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這戶人家一整年勞動工作的「善惡是非」,因此,人們要在灶旁抹上甜食,在灶王像的嘴上塗抹甜品,桌上供奉「糖瓜」,希望灶王爺「多說好話」。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