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考完後,不少考生開始預先準備申請入學備審資料。(示意圖/記者許敏溶攝)
文/中央社
學測考完後,很多考生會預先準備申請入學備審資料。大學教授表示,可用AI協助突出文章重點、潤飾或改善表達,但須以真實經歷為基礎,避免直接使用AI生成的內容。
114學年學科能力測驗於1月20日考完,學測成績預計2月25日公布,學測成績可用來參加大學申請入學管道,申請入學將於3月開始報名,考生可利用寒假先準備申請管道所需的備審資料。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執行秘書王泓仁表示,申請入學有很多資料要準備,例如修課記錄、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學習歷程自述等,很多資料可以從學習歷程檔案中勾選,但考生不需要硬塞大量無關或失真的文件,備審資料「重質不重量」,1件有用的檔案勝過無關的10件。
為了讓大學端能綜合評量,王泓仁提到,希望透過多元資料呈現學生的學科知識、一般性能力,包括學習的動機、行動能力、學習後心得感想等;大學端選才是多樣評量,不是每個細項都有一定的占分比,而是以綜整學生整體表現後再評分。
AI工具日漸盛行,不少考生會想利用ChatGPT等AI工具來製作備審資料。
中原大學教務長皮世明認為,AI工具可幫忙調整文章結構,例如重新排列段落、突出重點或提供更好的邏輯連接;撰寫完成後,也可用AI工具檢查語法和拼寫,確保文件專業性,但使用AI工具應避免輸入過多個人隱私資訊(如完整姓名、聯絡方式等),以防止資料外洩。
如果備審資料需要視覺化表現,皮世明表示,AI的繪圖工具也能幫忙設計美觀的版面或圖表,增強資料的吸引力,但要確保所有輔助資料都有清晰的解釋,並與主題有相關性,AI工具生成的文字可能存在偏差或錯誤,考生務必反覆檢查,確保內容準確且無不適當表述。
皮世明也提醒,AI工具可幫助考生潤飾或改善表達,但內容須以真實經歷為基礎,確保所有描述都是考生親身經歷,特別是撰寫個人特色或經歷時,避免直接使用AI生成的內容,而是以AI建議為基礎去修改,讓內容更貼近個人特質,若資料失真,面試時很容易被問倒。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