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就是比較貼心。」這句話在傳統家庭中經常被當作讚美,然而對於擁有社會學背景的羽茜來說,這些刻板印象其實直指這個社會對女性的隱性剝削。(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萬玟伶/綜合報導
一月初,在社群軟體上被炎上的「洗碗事件」,引起大眾對於原生家庭與親密關係的討論。事實上,在處理原生家庭的關係以及創傷中,華人子女也經常被「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壓得喘不過氣。曾獲耕莘文學獎短篇小說組首獎,著有《成為母親之後》、《在婚姻裡孤獨》、《媽媽的自由》、《今天雖然很好但不知道明天會怎樣》等書的作家羽茜,在新書《家庭傷痕:父母在等孩子的一句道謝,孩子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中,以一貫深刻的洞察與溫暖的文字,打破長久以來的文化迷思,帶領讀者探討那些藏在家庭深處的未癒傷痕,探索如何找到療癒之道。
當「貼心」成為枷鎖,該如何面對不公平的親子關係
「女兒就是比較貼心。」這句話在傳統家庭中經常被當作讚美,然而對於擁有社會學背景的羽茜來說,這些刻板印象其實直指這個社會對女性的隱性剝削。她引用電影《媽媽咪呀》和韓劇《告白夫婦》中母女深情的情節,對比現實生活中常見的母女關係,揭示了許多女兒在家庭中成為無聲付出者的真相。
「電影《媽媽咪呀》有一首歌,是梅莉史翠普飾演的媽媽,看著即將披上婚紗的女兒,回憶起母女的相處時光,含著眼淚帶著微笑唱的。『手上提著書包,她在晨光中出門,對我揮手說再見,臉上是漫不經心的微笑,我感覺我即將要失去她了,那些不復返的時光……』韓國電視劇《告白夫婦》裡也有一段,母親在知道女兒其實是從未來穿越回來的,而且在那個未來裡自己已經因病離世,就因此躊躇不前,捨不得回去時,抱著女兒說『孩子沒了父母還能長大,但父母沒有孩子,可是會活不下去的。』鼓勵她回去守護自己的家庭。」
儘管這樣的母愛令人動容。但羽茜也深知,這並非所有母女關係的普遍樣貌。對於重男輕女的家庭來說,女兒的價值往往被簡化為「能為家庭付出多少」,而不是「值得被愛多少」。
時常我們會聽到一些故事,「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這水不能再滋養家庭而因此失去了價值,但是在需要的時候還是會向女兒求助,特別是,當兒子對家裡沒有扮演理想中的支持,而是不斷向父母索討的時候。我們常在身邊看見這樣的故事,因為重男輕女而把兒子寵壞,父母年老時只有女兒在身邊,而得到父母許多照顧的兒子,卻只是久久回來探望一次。人們看了總是說,這是因為男女天性的不同,還是女兒比較好、比較貼心、比較重情。」
「但我不覺得是如此。」羽茜寫道,「在這種顯然是因為重男輕女,反而把兒子寵壞的家庭當中,女兒為父母付出,或許是因為她們心中也有想要藉此證明什麼的動機。」令人不平的是,想用付出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只會更加顯示出自己在父母眼中多麼不值得愛,而「兩性不平等就是在這種細微的地方代代相傳」。
身為女性,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的羽茜透過書寫反思,「我們如果再不假思索地接受社會迷思的洗腦,相信女兒就是和兒子不同、就是比較貼心、比較會照顧父母的話,女性在這個社會,就無法得到和男性同等的尊重,無法擁有充分活出自己的自由。」她期待,「我們應該時常讓這份心情引導自己,身為母親,就鼓勵女兒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為自己的付出爭取合理的回報,無論是物質還是感情。」
從傷痕中學習——公平對待每個家庭成員
《家庭傷痕:父母在等孩子的一句道謝,孩子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是一部探討原生家庭的反思之作、一部幫助現代家庭實現健康溝通的重要指南,更要寫給在原生家庭為難和掙扎的每位讀者。「每一個被父母錯待的人,其實內心永遠都有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因為已經將家庭的傷痕藏得太深,還把這些痛楚帶到下一段關係,無論是親密關係、親子關係都可能因此蒙受陰影。」
羽茜以社會學的背景,以及自己身為女兒和母親的身分,帶領讀者探索家庭與社會的議題,特別是那些不被理解的痛苦,例如被父母傷害的孩子,往往在受傷還沒有獲得療癒之前,這個社會就已經急著要他們「原諒」?有些孩子把自己的價值永遠置於父母之下,家庭裡重要的永遠都是父母的感受,自己則微不足道?透過書中25篇有溫度的生活反思,羽茜期望讓讀者對於家庭與愛的疑惑,有個誠實的反思和出口,此後不再自責。
無論是作為孩子還是父母,都應該學會誠實地看待家庭中的問題,勇敢地改變,讓愛真正成為自由流動的力量。
《家庭傷痕:父母在等孩子的一句道謝,孩子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
作者:羽茜
出版社:時報出版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