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費用狂漲,超過六成民眾「減少外食、增加在家開伙次數」抗通膨
為了解民眾對於物價上漲的看法及對生活影響為何?《輔大東森智慧數據中心》於2022年12月19日至12月22日,以EDM方式通知,進行「民眾對物價感受議題」網路問卷調查,回收有效樣本數為1,554份,抽樣誤差在95%信心水準下,為正負2.49%。
主計總處日前公布12月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2.71%,其中食物類(含穀類及其製品、肉類、蛋類、水產品、蔬菜水果、食用油等各類食材)年增率達4.39%,是消費者物價指數七大基本分類中漲幅最高的類別。而食品類各個細項中,蛋類及蔬菜類分別上漲19.92%及11.98%,食用油價格上漲10.93%,水產品、肉類及外食費亦各漲6.25%、5.63%及5.43%,特別是蛋類,從年初春節起,在國際情勢緊張、蛋農生產成本提高等各項因素影響下,價格始終居高不下,近期已有超商調漲茶葉蛋價格以反映物價。
根據《輔大東森智慧數據中心》調查顯示,飲食相關支出分別占台灣民眾日常主要花費項目的第一名及第三名(「購買生鮮蔬果/水產/酒/飲料/調味料等食材、食品」80.9%、「餐飲消費(含外食/外帶/外送)」68.4%)。透過交叉分析發現,日常花費主要用於餐飲消費者以18-39歲(18-29歲88.2%、30-39歲79.2%)、未婚單身(74.1%)、無子女(76.2%)等族群比例較高;購買生鮮蔬果/水產/酒/飲料/調味料等食材、食品者以40歲以及上(40-49歲81.6%、50-59歲90.7%、60歲及上85.3%)、已婚(85.5%)、有子女(85.7%)等族群比例較高,顯示不同族群間對於花費在「購買生鮮蔬果/水產/酒/飲料/調味料等食材、食品」及「餐飲消費(含外食/外帶/外送)」的比例具明顯差異。
在萬物齊漲的環境下,七成左右民眾認為飲食類是受物價上漲衝擊最大的項目。其中,76.8%民眾表示在「購買生鮮蔬果/水產/酒/飲料/調味料等食材、食品」方面影響最大,其次則是「餐飲消費(含外食/外帶/外送)」(67.5%)。
在政府抑制物價上漲的成效方面,有86.5%民眾表示不滿意(非常不滿意49.4%、不太滿意37.1%)。觀察歷次調查結果,不滿意比例節節攀升(2021年12月不滿意為70.2%、2022年6月不滿意為84.6%、2022年12月不滿意為86.5%)。
民眾為對抗物價上漲,在日常支出比例較高的餐飲項目,採取「減少外食次數、增加在家開伙次數」策略,61.6%民眾減少外食次數、60.2%增加在家開伙次數,亦有超過四成五的民眾選擇購買即期品(45.7%)。交叉分析後發現,即便是外食比例較高的30-39歲、單身、無子女者,近半年亦有近六成的比例減少外食次數。
在民以食為天的基礎下,民眾不僅會減少餐飲開銷,更會減少其他相對非必要開銷(如休閒娛樂費、治裝費),可想而知,若整體國民消費力降低,連帶會影響台灣總體經濟發展,如何在萬物齊漲的浪潮下取得平衡,是政府目前的重要課題。
【調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