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一類電影,沒有高潮迭起的劇情、沒有極致的特效,只是靜靜地用畫面說故事,在平鋪直敘的劇情中,透出淡淡的微光,治癒心靈。
來看看這6部日本電影+1部日劇,洗滌一下心靈吧!
《海鷗食堂》
芬蘭是最接近日本的歐洲國家,幸惠來到了芬蘭的赫爾辛基,開起一間溫馨小巧的日式餐館《海鷗食堂》,但卻因為一個異地人、亞洲人的角色,迎來的只有芬蘭女人站在門口議論紛紛:「從窗口往裡看,有小孩子在。是個女孩。我看了半天還有誰在裡面,結果一個人也沒有。」
藍色的小店、肉桂捲的麵香、鮭魚的煎香,串起三個日本女人微微荒唐的背景,也漸漸勾起芬蘭人的興趣。在這個平凡不奇的海邊小鎮,講述一個平凡餐館的故事,但卻相當迷人。
《南國樂活之宿》
「為什麼把我拋棄,卻收養了別人的孩子?」這大概是整部片裡,最重的一句話了。伽奈決定將畢業旅行的地點,選在母親現居的泰國清邁。吃著現炸的香蕉片、把腳泡進泳池裡,伽奈發覺,原來陌生人之間,能夠如此從容、日本與泰國文化可以這麼協調......。
電影最終,很多事沒有得到解答,就像人生一樣,很多事我們不知道解答,也不需要解答,因為已不再重要。
《小森食光》
沒有結果的戀愛、令人失望的都市生活,市子躲回小森療傷,透過食物的味道找回與母親連結的記憶。電影的節奏,來自四季的遞嬗,緩慢的運鏡,讓每一幕都成了明信片中的畫,信手拈來都是一段故事。
務農人的日常、不華麗的料理,在這個最平淡的電影中,卻得到「人與自然密不可分」的深刻體悟。土地對我們的產出,以及我們對土地的回饋,這微妙的牽絆與義務,從這部食療電影中,再次整理、頓悟。
《橫山家之味》
對比前三部電影,《橫山家之味》已是最有劇情的一部了,但它依然平凡,平凡地就算發生在你我家庭的餐桌上,也不足為奇。橫山家的長子純平逝世15年後,家人再次聚在老家,但這逃避已久的聚會,交織家庭的無奈、遺憾與悲傷。
母親對兒子良多再娶寡婦難以釋懷、父親對良多不願成為醫生多有怨言,兩天的時光,家人互相消磨與容忍這些漫不經心的計較與傷害,但卻也因為這層血緣關係,而無法割捨。位於山坡的橫山一家,讓我們發現,每個家庭都有故事,再平凡的故事,也是家庭的共同記憶。
《海街日記》
《海街日記》似乎有種魔力,讓人沉溺於低彩度的色調、光影的變換,與鎌倉的簡練中。「搶走父親的女人所生的孩子」加入三姊妹的行列,非典型的家庭將要面對一場出現在安靜中,異常大聲的騷動。
同樣是一部經歷「失去」的電影,但比起《橫山家之味》的針鋒相對,《海街日記》看似溫和得多。但它們皆在表述,一個家庭支離破碎後,即使人性的汙點顯而易見,而同樣的出現的,也有人性中抹滅不掉的美好。在寬恕與愛中,修復與建構關係的同時,也是一種自我的救贖。
《哪啊哪啊神去村》
「我們的工作表現,要到下輩子才知道。」電影中,悉心照顧樹苗的村民,緩緩說出的這句話,竟道出現代人一直忽略的真理。
平野在畢業後,因為無所事事,決定前往三重縣深山裡的「神去村」。「哪啊哪啊」是神去村的方言,跟他們的人一樣,無厘頭到令人傻眼。但就在平野跟著大漢努力學習林業後,從弱不禁風洋相出盡,到最後能夠順利採摘與伐木,正式成為村民的一員,送上飯糰、聞著木香,說出自己生平中第一句「哪啊哪啊」。
《麵包和湯和貓咪好天氣》
面臨母親意外過世,亞紀子毅然決然辭掉編輯工作,將母親留下的食堂,改造成小餐館,但卻只賣三明治和湯,就像貫穿到底的簡單劇情,傳達最平實的生活態度。
這是一部短短只有四集的電視劇,看完大概只會對商店街、小店面、鄰人與一隻貓咪有印象,但就像亞紀子寫給老師的信所說:「我之前太過較真,變自由後,與他人的時間才真正開始。」飽滿的言語,值得讓我們反思生活。
療癒電影真的能解決我們的人生難題嗎?並不會,明天依然要面對滿檔的會議、機車的客戶、不斷插件的老闆;看完電影能得到滿滿的幸福嗎?也不會,幸福這個字過「重」,太有壓力,已違背電影本身的追求的「淡」與「真」。
但就算如此,它能讓我們得到一絲勇氣,這一絲勇氣足以面對現實,與人生再戰個幾回合,等到心靈疲累之時,記得再回來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