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式軟糖
日本生活在地震多發地帶,快速、專業、井然有序是我們對日本救災的印象,這些強大的防災應變能力,其實都是在一次次地震的血淚中鍛煉出來的。
(圖/截自廣告裁判)
去年311滿6週年之際,NHK製作一段災後避難技巧宣傳片,集結受災戶的經驗與智慧,告訴我們一張報紙、一個保特瓶、一個塑膠袋,若能善用便意味著一次重生:
影片出處:NHK WORLD/翻譯來源:廣告裁判
根據影片整理出以下「災後避難技巧」:
一、垃圾袋製成→ 雨衣、拖鞋、避難空間、固定吊帶(受傷用)
二、垃圾袋+毛巾製成→ 尿布
三、垃圾袋+背包製成→ 儲水槽
四、3電池+硬幣+厚紙板製成→ 1號電池
五、衣物→ 製成單架
六、報紙製成→ 餐盤
七、保特瓶製成→ 照明系統、救生衣、餐盤
八、厚紙板製成→ 床、拖鞋、寵物窩
九、手帕可以當做→ 提袋、止血帶、鎚子、口罩、求救旗幟
不過除了影片中教導的避難技巧,NHK另一個重點是希望民眾能活用身邊的物品,即使遭遇物資缺乏的情況也別慌,冷靜下來運用智慧也能自救,並耐心等待更多外界的救援。
(圖/截自廣告裁判)
許多人可能以為「地震包」是在「被活埋時救命的」,而拼命塞入許多食物和水,但根據《關鍵評論》報導——地震包真正使用時機,其實是在地震結束之後,當我們發現建築有嚴重的結構損傷,必須「離開到避難收容所暫時生活」時使用的。
(圖/截自廣告裁判)
另外根據內政部消防署建議,緊急避難包中應該要放15種東西,包括:礦泉水、食物、證件影本、現金、急救用品、粗棉手套、手電筒電池收音機、禦寒衣物、小毛毯、輕便型雨衣、暖暖包、面紙毛巾口罩、文具用品、備份鑰匙、瑞士刀哨子。如果有小孩的家庭,則要記得帶奶粉、奶瓶、紙尿褲。
(圖/內政部消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