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小編
現在即將步入六月,梅雨季已然到來,但是最近台灣卻還是沒有下豪雨的跡象,不管是南部、或是北部的水庫存水量也僅剩約50%上下,到底哪時候才會下雨勒?
說到這裡就會想到,其實小編我的鼻子還蠻靈敏的,每次只要快下雨的時候,我都能夠聞道「雨」的味道,世界上每一個物體都擁有它獨特的味道,就像是哈蜜瓜就有一種「哈味」......。
不知道酸酸們是否也有這種感覺,每當快要下雨的時候,總是聞道一股像是泥土、或是草的味道,我們都稱呼它是雨的「味道」,不過大家知道這股味道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嗎?
對於此,1964年有一份有趣的研究就是探討雨的味道。當時澳洲聯邦科學院的研究員IJ Bear和RG Thomas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探討雨水味道的成因。
他們將這股味道稱作Petrichor,Petra在希臘文中是「石頭」的意思,而Ichor則在希臘神話中代表神的血管裡所流的血液,Petrichor就是兩者的合成語,意思是「石頭中的精華」。會這麼稱呼雨的味道是因為他們認為,雨的味道是來自石縫裡的。
具體一點說明的話,動植物在死去後遺骸會融入土壤、或是石頭縫隙,經過分解後這些有機化合物跑到縫隙裡形成精油,當下雨時,這些土壤、或是石頭縫隙裡的精油就成為了我們聞到的「雨味」。
還有,土壤裡的放線菌類排出的土臭素(Geosmin)也是引起降雨時空氣味道的成因。雖然不斷有各種學說去解釋「雨味」的成因,但它究竟是透過什麼方式傳達到人類大腦,激起人類的嗅覺神經,還是一個謎。
2015年1月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鄭英修(정영수,音譯)博士與凱蘭教授在科學新知網站「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一篇文章來討論雨的味道成因。他們表示,這種問到來自於一種叫「氣膠」(Aerosol)的物體。
氣膠指的是固體或液體為力穩定地懸浮於氣體界職中行程的分散體系,所以當雨水碰到土壤的那一瞬間,就會在雨水中產生泡泡,當泡泡逐漸變大後並往上浮起時,就會把那些味道同時帶到地面上來。
為了證實他們的假定是否正確,他們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將擁有16種天然成分的自然土與擁有12種物質的人工土分開做實驗,用高速攝影機分別拍攝雨水降至天然土、人工土的畫面,當雨水掉到土壤時,就好像用噴霧器灑水一樣,許多為小的分子不斷向大氣擴散出去。
當雨水的分子開始往空氣中擴散時,Petrichor與土臭素會同時擴散至空氣中,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聞到雨水的「味道」了。
雖說如此,氣膠(Aerosol)並不是形成雨水味道的唯一原因,實驗者認為,這實驗只是想要帶出地表物質在下雨時的移動路徑罷了,也就是說,形成雨水味道的原因有很多。
via worldspeed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