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酸們想必還記得台大女遭男友分屍成7袋的恐怖新聞,距離不過一個月的時間,現在又出現射箭教練強暴未遂、憤而行兇殺人、分屍的案件。為什麼社會這麼恐怖?難道現在談戀愛,低標真的是「以不分屍為前提」?更不用說,許多男性殺女的案件中,根本沒有什麼戀愛或感情的要素,只有恐怖的「得不到就毀掉你」。
從單戀、騷擾、性侵、最後變成殺人,台灣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白蝦決定先跳脫這次的分屍案,從騷擾講起,老實說,重點真的就是有沒有能力「把人當人看」而已。
►還記得世新的女學生嗎?
近日白蝦看到了很多女生發表生命經驗,表示分屍案讓她們想起自己以前也曾被騷擾。這些共同的經驗就是:男方以為自己在追愛獻殷勤,卻不知道女生根本不想面對這些騷擾。然而女生們最為難的卻是:「到底要怎麼拒絕」。
經過這麼多案件,大家也該知道那種「就明確拒絕就好了啊」的建議有多幹話了。怕被傷害給軟釘子,可能被說態度不夠堅定;硬起來明確拒絕,又怕後果不堪設想。
像世新案的受害人被跟蹤五年,她可是完全沒有在客氣,一次次用激烈的言詞指出男方讓她很不舒服,更報警處理。結果不但逼不退加害人,事發後網路上還有許多人發文,「是不是她做得太過了,不要刺激男方就不會死了」。
►為什麼被砍了,還是被害人的責任?
遭到持續騷擾、甚至曾經被摀住嘴拖行,卻還有人怪受害者「是不是哪裡沒做好」才遭到報復。這次的華山分屍案,網路也漸漸開始有聲音,說被害人去和兇手喝酒,「恐怕也有問題」。(可是那可是有一群共犯、預謀調烈酒給她啊!難道質疑的人就從來不跟朋友聚會?)
白蝦認為有人會去責怪受害者的原因,第一個關鍵是心理學的防衛機制,二是還有太多人認為付出一定要有回報。
從第一點來說,人們期待公平,卻學會了合理化不公平。我們的大腦希望這個世界有可預測性、希望善有善報。然而在這種信心下,就會出現一個反面的錯覺:「如果一個人遭遇不幸,一定是因為你曾經做了什麼才導致惡果」。所以,人類的大腦寧可把出現的不公正歸罪於受害者,而不是質疑自己那套善惡有報、令人安心的世界觀。只要你想著「一定是被害人也有問題」,你就可以高枕無憂地認為:「我沒有問題,所以我一定不會遇到類似的事」。
第二點就更不用說了,人際關係不是讀書比賽,不是越努力越有回報,想想看一個你討厭的人每天向你告白三次,說「你為什麼不接受我呢,我這麼喜歡你呀?」,不要說幾年,持續幾個月,你受得了嗎?
►把人當人看
既然理性分析後,我們都可以知道譴責被害人根本沒道理,那麼說到底,要杜絕騷擾、情殺、強姦未遂憤而殺人......靠的還是情感教育,讓我們每個人都能「把人當人看」。
舉例來說,白蝦就覺得對某些比較不尊重異性的人來說,人大概就是「販賣機」或「小動物」。
講販賣機,是因為這些人相信追求就跟投販賣機一樣,金額投夠了就該有東西掉出來(=付出夠多了你就應該愛我啊!),否則就是詐騙、婊子。而小動物,是很多人沒有考慮到女生也是個完整的人,只覺得她看起來好可愛好乖,就想要帶回家養,甚至連女生生氣了,這些人還能想成「啊~生氣也好可愛喔,她一定是喜歡我吧」。
如果你能接受每個人有不同的樣子,那就該知道,這個世界上誰也不欠誰。沒有人應該只因為「你想要」,就無條件接受你的情緒和情緒垃圾ーー你知道連爸媽都不是活該接受你無理取鬧了,怎麼會覺得一個對你沒有好感的女生應該這樣做呢?
白蝦有印象看過一篇國外的男女閒聊。男性說他很喜歡和不同的人出來吃飯約會,「最糟就是一場失敗的約會,我還能看清自己哪裡不足」,女性友人卻說,「對我們來說最糟的情況就是丟掉小命」。也許每個人認知不同,但這短短的兩句話,卻的確提醒了大家,每個人面對的風險還是不一樣的。
近年來看過越來越多「情殺案」,老實說,白蝦覺得絕大部分都沒有什麼情可言,單純就是一廂情願地認為別人應該要接受自己,因為不能面對自己失敗,又只會推卸責任(都是她不接受我的錯!)才動手殺人。
比起死刑,白蝦還是相信從小的情感教育對類似的案件更有影響力(拜託喔台灣死刑都還沒廢呢)。如果小朋友能在長大之前就認知到「別人要喜歡誰是他的自由、就算我被拒絕了也不代表我哪裡不好或失敗」,類似的案件,也許就能越來越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