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遊戲文化圈裡有個普遍奇怪的現象,在討論區上你常常會看到這樣不理性的一句話,「這遊戲即使再好玩,打死我我也不玩!」
看似像小屁孩才會講的幼稚賭氣話,遊戲不選好玩的玩,難道專玩雷片嗎?但事實上有這樣想法的人,通常不是小孩子,而是頗有經驗的老玩家,他們在意的,並不是那個遊戲好不好,而是「是不是只有我們能玩到好遊戲」。
每當討論版上一有人新手問「請問大大我該買PS4還是Switch?」第一時間,只會有零星的人噓你「釣魚文又來了喔」;等到了隔天打開文章,你想不到的是,這裡已變成玩家們口誅筆伐的戰場:
「任豚天天玩瑪利歐就高潮了,還不阿里阿多任天堂」「索狗整天只會酸人」「我是XBOX粉絲,我最愛看電視了」
對於一個初入遊戲圈的新手來說,看到這種回答都會一頭霧水,大家好似都給了他很有資訊性的意見,但實際上甚麼都沒講,最後他發現,其實根本沒有人在用心幫他解答問題,只是彼此間在互相攻擊。
對於涉世不深的玩家來說,他們可能很疑惑,彼此間都是玩家,之間也沒有任何利益牽扯,但為何為了遊戲可以吵到好似有十年之恨一樣。
隨著網路匿名言論的發展,人們嘴砲時也更加口無遮攔,如果不辯到魚死網破,粉絲都不會善罷甘休的。但在這激烈的爭辯中,新手玩家還是搞不清楚狀況:「所以...我到底該買哪一台遊戲機啊?」
玩家信仰的建立
因為金錢時間有限,幾乎大多數的玩家,都只能從海量的遊戲中,選擇幾款遊玩,也許這個經驗讓許多玩家吃到苦頭,另一方面,也有玩家因此幸運中獎,他開始覺得買了某款主機或是選擇玩某款遊戲,是他人生最棒的體驗之一。
這種美好的體驗成了玩家生命中最重的購買經驗,他相信只要「選擇XX就是爽」,過了一段時間這就成了信仰,從遊戲平台至遊戲廠商到處都能見到,從遊戲主機的三大陣營「微軟、索尼、任天堂」,到射擊遊戲《戰地風雲》《決勝時刻》誰才是正統;《LOL》《DoTA》哪個才是正統MOBA;甚至在單一遊戲系列《太空戰士》中,常常有有粉絲論戰,"第O代"才是正統太空戰士。
大量的玩家從零碎、片段的經驗中形成了刻板印象,於是他們開始確立了一個信念,那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在今日的台灣,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英雄聯盟》與《傳說對決》玩家的互相歧視。在《英雄聯盟》盛行的時期,許多台灣人都曾經見證TPA時期帶來的感動,見證電競的崛起,對他們來說,《英雄聯盟》是無法割捨的浪漫;但對沒接觸過英雄聯盟的人來說,他們沒有任何理由做到電腦前玩遊戲,況且這是任何人都能馬上開始遊玩的遊戲。就這樣,帶著英雄聯盟浪漫的人開始謾罵傳說對決的粉絲,「整天擦玻璃還敢叫電競?」
只玩過傳說對決的玩家,也非常厭惡英雄聯盟玩家的優越感,他們也回嗆「坐在電腦前才能玩,這是甚麼時代的遊戲方式阿?」
在這種爭論中,哪個遊戲好並不是最重要的,重點是心中的那種美好與感動,如果被對方否定了,那麼就如同白活了一樣。於是玩家間的分享就逐漸變成了打嘴砲,最後分裂成了數個族群。
互相攻擊的文化價值
因此全世界的遊戲玩家們都開始出現了一個現象,不好好玩遊戲,天天都在搞分裂,在漫長的電視遊樂器歷史裡,甚至許多很難聽的名詞出現,例如微軟的粉絲就軟飯、索尼的粉絲就叫索狗、任天的粉絲都較叫任豚。
然而風水輪流轉,囂張沒落魄的久,微軟Xbox360在初期如日中天,遊戲陣容屌打PS3,當時微軟粉絲(下簡稱軟飯)無所不用其及,把任天堂粉絲(下簡稱任豚),與索尼粉絲(下簡稱索狗)都嘲諷了成千上萬次。如今PS4全面壓制,索狗們的優越感終於爆表,開始逆天復仇叫「索尼大法好」,整天罵軟飯任豚,讓這兩方粉絲也不太敢說話。
用「馬賽克」「模糊獵人」來嘲笑任天堂粉絲只能玩低畫質的遊戲,用「玩家最愛看電視節目」來嘲諷微軟的客廳至上主義。
▼模糊獵人與高清獵人示意圖
在這種討論裡,基本上沒有任何的意見交換,只是有同樣信仰的人呼朋引伴,整列隊形,一同打擊邪惡的遊戲思想。
「只有我們才是真正的遊戲玩家,這些遊戲才是真正的遊戲!」
在許多遊戲論壇裡,都有非常嘲諷與歧視性的改圖。雖然看起來很具攻擊性,但這實際上卻是遊戲圈內很重要的文化,在每年遊戲界的重大時刻(E3、Gamescom、東京電玩展)除了廠商端出菜來較勁以外,更重要的是玩家間的互相叫囂與吹捧,這無形對遊戲文化帶來了興盛,也對商業化帶來了貢獻,造就許多死忠粉絲為遊戲產業撐腰。
▼索狗眼中的任豚
即使你是個在道德上毫無瑕疵的人,但你也必須承認,有時透過一些不正確的心態來找樂趣,是件很過癮的事情。例如在《英雄聯盟》裡,常常會有玩家一玩不好便開始怪隊友「再不來幫就開送」,或是遊戲屌虐對方一番時,在全頻打上一句「嫩B」,頓時覺得自己威風到不行。這種嘴砲讓玩家感到興奮、刺激,甚至讓自己產生一種認同感「我達瑞斯、犽宿」就是Carry。
會想趁勢打嘴砲,這可是遊戲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環。不少廠商也把握了這樣的類似心理,在電影《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中,就有「你選那一隊?」這樣的標語,就是想要引起不同英雄的粉絲瘋狂討論。
而這樣推廣的結果,不只是電影的討論聲量提高了,連人們也樂在其中,「當然是鋼鐵人贏阿,美國隊長這麼廢」,討論漫威英雄的強弱瞬間就變成了普世的顯學,原因就在於,與人吵一些沒有明確定義的事情,鬥鬥嘴也挺有趣的。
被標籤禁錮的心靈
為什麼大家愛選邊站?難道就不能客觀一點嗎?桑斯坦的《網路共和國》裡提到了這樣一段話:
「一個群體的成員開始就有某種傾向的時候,在經過商議討論之後,人們會朝更加偏向該傾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後形成極端的觀點。」
從自己的經驗與品牌、特定的商業模式掛勾後,這群人就會自格一格,形成一種羈絆,想到此就久久不能自己,便驕傲地大聲叫,我是「OO粉」!
但這種驕傲與思想傳達,僅在單一族群內有效,對任豚與索狗來說,說自己是「軟飯」簡直就像承認自己是低能兒一樣,這完全沒有一種驕傲,只有腦殘。話題一出現這種標籤,便是戰爭的開端,所有的理性討論都即將消失。
▼看到任豚後的反應示意圖
雖然造就了商業興盛,讓許多遊戲玩家都會有種優越感與滿足感,但我們有沒有因此失去東西呢?受害最深的就是中立玩家與新手,真心想找尋意見的人往往被反串與嘲諷沖昏了頭。
客觀想聊聊遊戲與主機的人已經越來越少,討論區八成都是無意義的粉絲互噴,讓真正有意義的事情缺乏討論,新玩家與老玩家之間的鴻溝也越來越深。
要追求客觀,也不是每個人都有錢能「全機制霸」,同時買Switch、XboxOne、PS4來好好評論一番,或是花一樣多的時間,把太空戰士每代都玩遍。在有限時間中,人只能靠經驗重溫自己相信的美好,選擇所愛,這並不是一種不正常的心態。但電玩的經典與美好,豈是優越感與歧視能改變的事情?
不少人沒玩過《莎木》,成天聽老舊Sega粉整天吹捧緬懷;現今的玩家也很少玩過《最後一戰》《薩爾達傳說:眾神的三角之力》《瑪利歐64》,只有實際玩過後,細細品味後才能了解,在那年代這樣子遊戲是多麼驚人,才造就了多少感動與信徒。
要拋下成見,最好的方面就是深入敵營,親自玩過你口中的那些「垃圾遊戲」,就算再怎麼不認同,只要有一點驚喜,就能讓你有新思考。保持優越感的同時,我們也不該錯過,那些我們在生命中,因成見而擦肩而過的美好。
▼▼▼▼快幫胖丁按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