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派假文青
這幾日巴哈姆特一篇《自殺可以解決問題》討論熱烈,原作者在文初寫下:「先聲明一件事,這篇文章並不是要鼓勵大家去自殺,請不要看完後跑去砍掉重練喔。這篇文章只是要反駁一個論點——自殺不能解決問題。」讓假文青思考許久,並與公視經典戲劇《他們在畢業前一天爆炸》做連結,於是分享一些相同與不同的觀點,並非鼓吹輕生,麻煩讀者先作不自殺聲明再繼續閱讀此文。
原作者設定了一個煩惱結構:「事件x當事者=問題」,也就是說,自殺是將當事者去除,可以解決問題本質,只剩下無關乎當局的事件本身,認為「自殺是用一個永久的方法,去解決一個暫時的問題」。
探討這個因果輪迴前,先來看看《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
《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是2010年公視的五集迷你連續劇,以學生校園為故事主軸,敘述每個人各自的煩惱。
主角浩遠是個成績優異的學生,生活平凡無奇,但是父親擔任了保證人,讓家裡遇上債務危機。某日,浩遠和同學洪仔述說煩惱,半玩笑地講著想要搶銀行,沒想到洪仔真的去搶銀行,因此被逮入獄,而他的人生就此改變。
「我當老師當了這麼多年,我才發現其實我真的要學的還很多。謝謝你的關心。」
「誰要關心你啊!你是老師耶!什麼叫你要學的還很多?這種話你也講得出口!」
「老師也是人啊,是人都會犯錯嘛。」
「那你就不要當老師啊!你沒有準備好你就不要出來當老師啊!我現在到底要相信什麼?」
紀曉培飾演的筱柔,是一位善良細膩的少女,受朋友冷落後選擇上網結識新友,卻淪入色情與毒品的火窟,逃脫不了惡性循環,亦飽受流言蜚語。在學校介入後,老師盡力幫助筱柔,這份關照與羈絆意外產生一段師生戀,葬送了兩個家庭。
從小缺乏「愛」的筱柔,寄身於友情與愛情,試圖填補親情的空隙,可惜遇人不淑、不夠成熟,釀成段段悲劇。她是社會中許多女孩的總和,看似和世俗價值背道而馳,實則有著身不由己的苦衷。
「他是好人耶!他只是不夠堅強而已!為什麼他要死!為什麼好人都要死!」
「人都要為自己做的事情負責任。」
「為非作歹的是他們,為什麼該死的是我們?」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有的時候不是只有對錯而已。」
浩遠的父親仍逃離不了金錢上的魔爪,也無法給予孩子該有的心靈寄託,父子關係降入冰點;待洪仔與父親和好,浩遠決定和父親修補關係,回家卻看見父親上吊的畫面。於是他和女友說聲「幫我記得我還沒有壞掉的時候」,奮身為父親了結願望後,亦投身死神的召喚。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背景是天生注定的,孩子無法改變父母,卻得活在陰霾與錯誤之中,延續上代的力不從心,洪仔眼看著好友們的煩惱,活在最大的秘密--其實他的父親是所有錯誤的根源。
一個十幾歲的學生,還不足夠成熟,就得背負這沉重宿命。
《Life is a struggle》是這部劇的主題曲,歌曲與戲劇緊緊相扣,表達對於生命的無助,演唱者宋岳庭也同樣英年早逝。這些節奏緊湊的事件,不只是劇情,更是社會中許多人的真實寫照,學生共同煩惱著課業、初戀、社團、親子溝通,但煩惱之中的深度與寬度,是各自的生命難題。
當斥責亡者「為什麼不努力去解決問題,反而要尋求自殺?」時,根本無法感同身受、去扛起這些宿命與負擔。
回到文章最初的問題:自殺可以解決問題嗎?浩遠的爸爸以生命結束了債務問題,浩遠以生命結束了一生所有的不幸,自殺當然可以解決問題。如果我是浩遠,在看到父親上吊自殺後,絕對也會跟著結束生命,來不及和父親說的感謝與不捨,來不及和解的父子之情,來不及說聲:辛苦了,我愛您。
眾人對於自殺一事最無法接受的原因,是難以割捨的情感層面,自殺可能會造成連鎖反應,讓相關人員都選擇結束生命,但筆者認為生離死別是一生都在學習的課題,不論怎麼好好地說再見,都無法坦然接受從此無法再見一面。
「生活不美好,不代表你這個人不美好」,這篇文並非鼓吹自殺,很少人會和浩遠一樣,幾乎生無可戀,找不到可以遵循的價值,分不清大人的真偽,只能在青春期了結自我;對於多數人而言,新的煩惱能夠解決舊的煩惱,人生不會因此壞掉、大爆炸。希望這篇文可以給大家活下去的理由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