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大嶋信賴(諮商心理師)
譯/ 劉愛夌
當身邊的人很緊張時,你是否也會跟著不知所措呢?即便對方藏得很好,我們依然能感受到他緊張的情緒,跟著窮著急。既然緊張會傳染,怒氣自然也會傳染。
那天開完會後,我向主管的太太一探究竟,才知道他們夫妻倆早上大吵了一架,主管太太跟我抱怨了足足一小時。也就是說,當主管踏進會議室的那一瞬間,我就「接收」到他的怒氣,情緒也隨之波動,卻誤以為是自己在生氣。
*大腦是情緒模仿高手
有科學家將電極插入猴子的腦中,觀測猴子活動手部時的大腦反應。該名科學家注意到,當他在猴子面前活動雙手時,猴子自己本身的手沒動,腦神經細胞卻出現手部在活動的反應。
這項實驗發現,大腦會模仿眼前的對象,也就是所謂的「鏡像神經元」。大腦除了操縱動作,也掌控情緒,既然大腦會模仿動作,是不是也會模仿情緒呢?
我們的大腦經常與周遭的人互動連線。我認為,人腦應該能夠利用腦波互相溝通,只是以現在的科學技術,還無法偵測到大腦溝通的頻率罷了。
▲當主管踏進會議室的那一瞬間,我就「接收」到他的怒氣。示意圖,非當事人。(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也就是說,當主管走進會議室時,我的大腦便自動與他的大腦連線,模仿他「憤怒」的情緒,導致我也跟著心浮氣躁。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也覺得很可怕呢?別人的怒氣竟然能進入我們的大腦,輕易左右我們的情緒。
你有沒有工作到一半、聊天聊到一半,突然心情不好的經驗呢?這也許不是因為你脾氣差,只是大腦在模仿別人的情緒罷了。但是問題來了,到底要怎麼做才能保持心平氣和呢?這一點我將在第二章詳述。在那之前,我們先看看為什麼情緒這麼容易受到影響。
*情緒易暴走原因1─ 缺乏「基本信任」
心理學家指出,人對人的「基本信任」,是在一歲前形成的。他們透過實驗老鼠發現,若在嬰兒時期強迫將老鼠與母親或群體分開,該老鼠之後就再也無法融入群體。人也是一樣,嬰兒期若缺乏母親溫暖的懷抱,就無法形成健全的「基本信任」,導致難以信任他人。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通常較缺乏安全感,因無法將他人視作同伴,他們身處人群中較容易緊張,受到一點刺激便陷入恐慌之中。看到這裡也許有人心想,我又不記得一歲以前的事情,要怎麼知道「基本信任」是否發展健全呢?
▲嬰兒期若缺乏母親溫暖的懷抱,就無法形成健全的「基本信任」。示意圖非當事人(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別擔心,這裡要教大家一個非常簡單的確認方法──「人類形象法」。請你在腦中想像「人類」的樣子。若你想像的是像廁所符號那樣的人影輪廓,又或是人形餅乾、動漫人物,就代表你的「基本信任」發展不足,對人充滿了不信任。若你想像的是現實中的人類,則代表兒時就已發展出健全的「基本信任」。
也就是說, 如果你想像的「人類」只是「剪影」或「輪廓」,對你而言,其他人都只是「影子」般的存在,並非可以信任的對象。也因為這個原因,你才會賭氣地覺得「無人可信」,「人只能靠自己」。只要別人做出稍微過分一點的事,就讓你無法忍受。
*情緒易暴走原因2─ 偽裝自我
只要信任對方,就能在對方面前呈現最真實的自己。什麼叫做「最真實的自己」呢?也就是為所欲為、暢所欲言。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自然不會情緒失控。
相反的,在不信任的人面前,人是無法「真誠以對」的。為了避免受到對方攻擊,我們只能裝模作樣,武裝自己。生怕一說錯話,對方就會看清自己,又或是全盤否定你的努力。在一言一行都必須謹慎小心的情況下,壓力自然隨之而生,甚至怨天尤人,為什麼我要這麼低聲下氣地活著?
舉個例子,A問B要吃什麼,B為了讓對方覺得自己人很好,便回答:「看你想吃什麼啊,我都可以。」
▲在不信任的人面前,人無法真誠以對。示意圖非當事人(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B之所以扮演「好人」,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到A攻擊。於是A說:「那我們去吃燒烤吧!」B表面上笑著說好,心裡卻氣個半死:「我今天胃不舒服耶,他難道看不出來嗎?」
吃燒烤時,A盡點些昂貴的肉,B一樣表面上沒說什麼,只在心裡嘟囔道:「他怎麼完全不考慮別人的經濟狀況啊?」就這樣,B的壓力愈積愈多,怒火也愈燒愈旺。最後,B終於因為A一句無心之言而火山爆發,他努力經營的「好人」形象就這麼毀了,前功盡棄。
再舉個例子,C和朋友D出去吃飯,結果D喝醉了,結帳時完全沒有要付錢的意思。
其實C很想叫D付錢,但為了經營自己的「好人」形象,便默默幫D付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C的「基本信任」發展不足,導致他在人前沒有安全感,自動進入「好人模式」,不敢呈現出真實的自己。
沒想到C付完錢後,D還厚臉皮地跟他說:「真不好意思耶,讓你請我吃飯。」這讓C在心中後悔不已:「我怎麼會跟這種人出來吃飯啊……以後再也不跟他出來了!」原本開開心心的飯局,就因為C沒勇氣活出「真正的自我」而毀了。
▲不信任對方而偽裝自己,只會徒增壓力。示意圖非當事人(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然而,如果下次D再約C吃飯,會發生什麼事呢?C肯定又會自動啟動「好人模式」,言不由衷地答應D的邀約,然後進入惡性循環,導致自己壓力愈來愈大,愈來愈討厭D,最後終於受不了,與D斷絕往來。
如果C不執意扮演「好人」的角色,在D面前呈現最真實的自我,就能跟D好好相處,也不會因為壓力過大而情緒失控。
因為不信任對方而偽裝自己,只會徒增壓力,最後因為忍無可忍而與對方「切八段」。在這樣的情況下,又怎能與人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呢?
*本文摘錄自《情緒暴走不是你的錯:心理師也在用的15個口訣與秘訣,快速回復心平氣和》
作者: 大嶋信賴
譯者: 劉愛夌
本文由 遠流出版社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