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柴聊科普
鬼屋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遊戲設施,但為什麼人們還是願意強忍著恐懼走進去呢?社會學家Margee Kerr多年來也一直研究著這個問題,索性自己經營起一間鬼屋來。
她在匹茲堡開設的鬼屋「The ScareHouse」,不僅僅是個遊樂場所,在鬼屋的地下室還設立有實驗室,購買門票進場的人們不只是成為遊客,同時還是幫助她實驗的受試者。
雖然人們視恐懼為一種負面情緒,但事實上也是一種幫助我們活下去的生物本能,除此之外,Margee的研究還表明,經歷過恐懼體驗的人們,反而更快樂、壓力更小,等同於冥想或是慢跑5公里的效果。
在2年期間,研究人員請250人在進入鬼屋前後填寫有關情緒變化的問卷,其中還有100人透過腦電圖(EEG)偵測大腦活動的變化。
整體而言參與者都感到更快樂,而且焦慮、疲憊、壓力變少,尤其對那些原本感到無聊或疲憊的人們來說,改善這兩種狀況的效果特別明顯。
然而,並非每種恐懼效果都是一樣,自行選擇進行恐怖體驗可能是讓效果良好的先決條件。反之,在暗巷被搶劫這種可怕體驗就不會產生有益的副作用。
這並不代表人們應該狂看恐怖片來紓壓,並非每個人都同樣喜歡這種恐懼感,而且大腦也是因為對於新的體驗才會釋放出相對應的激素,如果去同樣的鬼屋或是看同樣的鬼片,並不會得到如同第一次經歷的感受。
via popsci
廢柴的粉絲團開張了,想要聽廢柴分享音樂、電影或是講幹話,就快來點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