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培芸
「體貼卻被當工具人,我再也不這麼做了……」
心理上的防衛,是為了害怕再度受傷。
修復你過去的傷,讓它滋養出新生的能量。
「現在開始,我只想顧好我自己。其他的,我不想管。」
他剛剛說完與前妻之間的愛恨糾葛、恩怨情仇,然後喝了一口茶,嘆了一口氣。
「可若再次遇到心儀的女生呢?總是要好好對待人家吧。」我接著發問。
「戀愛當然還是要談,只是付出這麼多幹嘛?體貼關心就是被當工具人,溫馨接送就是馬子狗。我要保留多一點。」他的語氣忿忿不平。看來上一段感情仍是傷他頗深。
▲被傷害而不再想體貼心儀對象。(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你的保留,其實是害怕受傷,也就是心理防衛,這豈不是繞遠路,讓往後的關係更加辛苦?人家怎麼跟你相處呢?光是要軟化及卸除你的防衛,這關就夠人家受的了吧。」我認真地回答對方。
成長,是你的選擇。不成長,是受苦的源頭。
很多自相矛盾的問句,充斥在我們四周,甚至就是出於我們自己的口。在心理諮商室,或者在朋友交談中,我時常聽到一樣的問句,有時候更像是質問。
「不成長,也可以吧?」「不成熟,不行嗎?」「慢慢成長,十年、二十年,又有什麼關係?」如果你仔細聆聽及拆解,裡面的語氣並非不解,更多的是「賭氣」。
然而賭氣的背後,就是他傷痕累累,尚未痊癒,逃避面對與承認的痕跡與證明。他不是不懂成長,他只是故意反駁。
那些保留,是內心的傷痕還未結痂;那些防衛,是害怕再一次受傷。天生氣質、性格特質、行為及反應傾向、成長經驗、社會文化及外在環境……共同交互作用,成為了「你」這個人,而所有你遇到的人,遇到你的人,繼續兩相交互作用下,影響了彼此,以及所有人的人生。
抗拒成長的人,繼續用著過往習慣的互動方式,帶著防備,甚至彷彿化為刺蝟,卻自以為理性的狀態進入關係,這只會讓關係裡的另外一個人,更費力氣去抽絲剝繭及調整應對。前提還得要他有足夠的理解與覺知,以及充裕的耐性和毅力。
▲不願變成熟通常很有可能是在賭氣。(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hotoAC)
但是可想而知,最為常見的就是屢屢碰壁、互相折磨,並且萬分挫敗的結果,然後,就是再一次結束關係。
你的無意識搞砸了這段關係,你自己卻覺得有夠委屈。
因為相互影響,因為交互作用,所以親密關係的困難,還有家庭悲劇時常代代相傳。很多影響都是肉眼看不見,卻是真切存在。
我們可以否認,也可以選擇掩蓋,更可以逃得遠遠的,當作一切與我無關。但是遲早要面對,總有一天會卡關。
為什麼我們一再離開關係,一再進入關係,但永遠都不合適?
孩子從小看著父母之間的針鋒相對、惡言相向。有人掄起拳頭,更有人拿起菜刀;或者最常見的相敬如冰、貌合神離,繼續當一對假面夫妻。
父母說服著自己,這是我們兩人之間的事,我們並沒有影響到孩子。
然而孩子從來不會告訴你,甚至孩子自己從來不知道,原來長大後的自己,帶著過去的傷痕,成長的所有記憶,因此難以進入親密關係。認為沒有人會愛著不夠完美的自己;一再磨損親密關係,總是用著錯誤的方式對待彼此。
▲父母的惡言相向很可能影響小孩。(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hotoAC)
說反話、讓對方猜心;做錯事,踩對方底線。最後,就是一再離開關係,一再進入關係,但永遠都不合適。
他或她,是別人生命裡錯的人;而自己,則是苦於重播的悲劇,不曾認識,更沒有釐清關係惡性循環的原因。
【臨床心理師的處方箋】
辨識你心中的傷,別將所有心力用來「對抗」。
人生是這樣的,我們總喜歡挑喜歡的、輕鬆的事來做。那麼,不喜歡的、困難的事呢?你就要扛著它一輩子,那些課題將會如影隨形,一生跟著你。
持續對抗著生命課題,持續否認著過去的傷不要緊,你只是把成長的時間拉長,而這段延長的時間裡,就是一再重複上演著相同的劇本,用早已驗證無效的方式,考驗著彼此的挫折忍受力,消磨著彼此的關係。
【修復你過去的傷,讓它滋養出新生的能量】
那些過去的傷,並不是用來摧毀你,更不是用來讓你證明「不值得被愛」、「人生就是如此」、「每個家庭都一樣」或「男人/女人沒一個好東西」這些以訛傳訛的偏見與迷思。
傷害確實帶給了我們情緒的驚濤駭浪,然而翻騰的情緒正是提醒我們,原來還有可以成長的地方。
原來其實還有很多重擔沒有放下,而這些都是讓你的生命再次新生、蛻變的能量。
成長的氛圍,生命的經驗,形塑了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在這三觀之下,也包含了對於人的信任,對於關係的認識和理解,對於良好互動方式的判斷與表現。
必須追求共好,沒有獨善其身,我們都活在社會這個巨大的結構裡面,牽一髮而動全身。
讓自己成長,帶動彼此改變,讓好與好相乘,才會擁有你好,我好,共好的關係及人生。
關係可以是相輔相成,也可以是相害、相礙。如果他還是不願意成長,我們又該怎麼辦呢?是的,世界並不完美,即使你心存善念,世事也不會件件如你所願。
那麼,我們也不用繼續瞎攪和,將自己的人生一起葬送。
當你日日三省吾身,認出了自己的生命課題需要修練的部分;而且你也心有餘裕,行有餘力,可以選擇成為他人生路上的好友,甚至是同修,前提當然是他也願意一起面對,共同奮鬥,而不是你成為了肉身菩薩,燃燒了自己,卻也沒有把對方照亮。
當我們選擇成熟,繼續成長,才有能力去了解自己的內在,認識對方的狀態。
當我們選擇改變,持續改善,才有機會去扭轉關係的困境,創造共好的未來。
*本文摘錄自《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
作者:洪培芸
本文由 寶瓶文化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