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雜
台灣最高樓是101,世界第一高峰是聖母峰,這兩個問題對常人來說應該不難回答。也許你爬過101的樓梯,但爬過聖母峰的就不多了。前陣子的新聞,在五月的一週內,有超過十位登山客死亡,原因是太多人排隊要上山導致失溫,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而且其實還有比聖母峰更難攀登的山!
▲聖母峰迎來登山旺季,但死亡意外也頻頻傳出。(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一、世界第一高峰,世界第一高墳場
標題有點聳動,但從1922年至今,已經有超過三百位登山客在攀登聖母峰的過程失去生命,甚至大部份的屍體都還留在山上(某些還成為路標)。因為在高山凍死的屍體非常重,幾乎都超過一百公斤,本身就艱困的山路上,要將屍體運送下山的難度跟價格成本是非常非常高的。
▲不少人想登上聖母峰,然而卻也賠上自己的性命。(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說回這次的登山意外,聖母峰覆雪的高度為8,848公尺,全年平均溫度為零下29度,五月是最適合攻頂的月份(春季登山季),因此每年這個時期都會湧入世界各地的登山客,但因為上下山路線太多人等候,所以有幾名登山客發生高山症衰竭而死。
▲「綠靴子 green boots」,為聖母峰未識別的登山者遺體,至今成為東北嶺登山路線的地標。
二、高山,高難度
比較少接觸登山的人,可能不清楚攀登高山的複雜流程,阿雜在此推薦台灣已故登山家李小石的著作《喚山:我與珠峰相遇》。
▲已故的知名登山家李小石,著有《喚山:我與珠峰相遇 》。(圖/翻攝自博客來)
本書中詳細的記錄了攀登八千公尺以上高峰的困難度:登山不會是一個人的事情(通常有一個團隊支援),也不只是高度而已,多變的氣候、艱難的地形,還有面對風險的知識能力都是登山家要具備的。
裡頭提過,前進不同高度時,要多次嘗試到下個營地的狀態,爬上去一點再退回來如此適應。登高山不是一口氣衝上去就好,還要顧慮到負重跟氣候。因為登頂聖母峰有個原則:「下午二點前一定要下山」。意即如果超過下午兩點你還沒攻頂,即使感覺山頂就在你面前(實際上還是要花很大的力氣跟時間,才爬得上去),還是得回到營地重來一遍。否則,兩點過後的天氣多變非常危險。
根據統計,多數在聖母峰死亡的登山客,都是在下山時過世的。登山考驗的不只是體能,也是看你的心理素質,不是挑戰山,是挑戰你自己。
其實,聖母峰的登頂致死率不是最高的,大概4%。每年如果不發生天災的話(例如:地震、雪崩)死亡人數並不多,這次算是人禍死亡的最高數字。有人認為追根究底是尼泊爾政府濫發登山證賺錢,因為一張登山證要價一萬多美金,而且每張只能嘗試攻頂兩次。
這個春季,政府發了378張攻頂許可。每個人都想趁天氣晴朗時挑戰攻頂,這是在所難免的,因為也許這是他們最後一次挑戰的機會。當然登山客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但如果尼泊爾政府單位能控制發證數量,也能避免類似情況發生,否則這對人跟山都不好。
三、最難爬的山是K2
可能因為聖母峰的名號太過響亮,目前至少已經有超過六千人成功登頂了。但其實有座山比聖母峰難度更高,它叫做K2(聽起來超帥啊)。全世界只有14座超過八千公尺的山,它們全部位於亞洲的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當年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在探勘的過程,把這些高山都一一編號,分別是K2到K14。K2就是其中一座,而且還是世界第二高峰,後來它有個名字是「喬戈里峰(Chhogori / Qogir)」,但登山界還是叫它K2。
K2之所以難攀登,難在它的路線比聖母峰更垂直陡峭。目前全世界有紀錄的登頂人次,只有三百多次,死亡率則逼近三成。這些數據應該就能說明這座山有多不容易了,而且至今沒有台灣人成功登頂過。可是前陣子阿雜看到消息,台灣有兩位年輕的登山家要挑戰K2,他們是張元植與呂忠翰。
有人協助他們群眾募資,募集經費是為了更安全的登山(強調一下,即使沒有募資他們也能去爬山,但裝備會很精簡,有了經費能讓安全性大大提升)。發稿的時候,募資的期限應該已經結束了。阿雜覺得台灣有人要去挑戰實在是太棒了,而他們目前也剛從世界第五高峰馬卡魯峰成功熱身回台,希望他們夏天的計畫一路平安。
題外話:我們與山的距離
台灣是個海島,同時也滿覆山林,這是我們的家。我們離山應該是很近的,但其實很遠,在我們的意識中,山有距離,無知導致害怕。阿雜不是一個特別喜歡從事戶外運動的人,但看見有人要啟程登山時,心裡是尊敬的,因為山跟海是我們的源頭呀。
每每有登山者失事時,新聞底下的留言總是有人冷嘲熱諷的說他們不自量力污染山林。欸,你追不到喜歡的人時,人家也沒說你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污染眼睛啊!每個人有自己的追求,即使不支持也予以尊重,這個態度套用在任何事都一樣,如此才能真正成為多元開放的社會。
▲登山不只靠體力,還要有面對風險的知識能力。(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旅遊美食│主題投稿 好吃好玩不藏私,快來投稿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