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課本這樣教】
戰國的荀子以〈勸學〉一文,論述學習的重要性、環境的影響、學習的目標與方向,以及正確的態度,主要是勉勵天下學子為善積德、為學成聖。
【課本不教的古文廢話】
如果荀子是高中老師,大概會被認為沒有教育愛,因為他不相信自己的學生會乖乖坐在教室裡,所以會制定嚴格的班規,來維持秩序。不過他上課的時候,卻又能以各種生動的譬喻與幽默的舉例,來說明課本上的知識:「教書不難,教人才難。」
(圖/究竟出版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
拜託,沒事多讀書
如果學生延續在學校求學習慣,在上課鐘聲響起後,才願意開始自己的學習歷程,那麼等於是鎖上了智慧的寶盒。荀子的《勸學》放在全書首篇,跪求天下學子,就算不在教室裡,也要多讀書,更要不停讀書:學不可以已。
為了比喻學習不可以停止,荀子觀察生活與自然的狀態,指出靛青這一種顏色,是從藍草中取得,但比藍草更藍;冰這一種狀態,是從水凝結而成,但比水更冷,意思是說:「學習,可以讓自己不一樣。」
這裡的不一樣,暗指比現在的狀態還要更好的意思;換句話說,學習使得人原本的本性產生變化,甚至可以超越自己。
為了加強證據的效力,荀子繼續賣弄自然與生活的細微觀察心得,木材和金屬兩項物質經過加工之後,就可以成為輔助與增加便利的工具;本質是天生的,但變化卻是後天人為之力造成的,「取直」與「銳利」即是人類賦予物質的功能。物質的功能是被人類製造出來的,這與一開始物質存在的意義已經不同。
這似乎暗示了人類必須經由學習,才能找到自己存在於世上的意義。
荀子為這幾個比喻,做一小結: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博學呼應一開始的學習不可以停止,必須廣泛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才可以不斷檢驗自己的狀態,如此可以變得聰明,行為舉止也不容易出現差錯。
換句話說,學習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發現自己的問題,在錯誤出現之前進行改正,避免對他人或社會產生危害。現在的人常忘記這樣的意義,反倒是利用知識與學問先對他人進行過多檢討,期待對方或社會成為自己理想的模樣。
▲課本沒教的古文廢話太多了。(示意圖/視覺中國)
★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世界是不斷運作的機器,不要忘記自己也是當中一個重要零件。荀子繼續闡述親身經驗的重要性,認為沒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沒面臨深淵,不知道地有多厚;沒聽聞聰明人的言論,不知道學問有多大。
與其自己憑空胡思亂想,不如穿梭在自然與人文的空間與記憶。荀子真正想說的是:「你不夠聰明,拜託快去讀書。」
未知,是一片無邊無際的海洋,若以自己為圓心,經由不斷學習,向外拓展知識的範疇,隨著時間與經驗的累積,這個知識的圓逐漸擴大,最後碰觸的未知也就越多。
當我們看得越多、懂得越多,才會發現自己知道得越少。所以,知識無窮無盡,學習不可以停止。
荀子從自然、人文回到人類的觀察: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嬰兒的哭聲不因各地語言差異而有區別,但教育是一種要求,要求嬰兒從相同的框架裡跳脫出來,然後受到不同地方的風俗習慣影響而有差異。
教育,讓你不一樣。
荀子引用《詩經》,繼續拜託大家不要停止讀書: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大意是:各位啊!不要懶惰,認清自己,試著做一個好人。如果照著以上的建議,神明會保佑你。拜託,多讀書;自助,才有天助。荀子不是要你成為優秀的人,也不是要你成為有用的人,只是要你懂得照顧好自己。
*本文摘錄自《厭世廢文觀止:英雄豪傑競靠腰,國文課本沒有教》
作者:厭世國文老師
繪者:J. HO(胖古人)
本文由 究竟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