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雜
上集主要跟大家講日本動畫的產業面,還提到了製作委員會的優缺點。其實還是有動畫製作公司是由自己獨資製作,這樣就可以盡情發揮,而不被投資商左右。但擁有這種財力跟實力的公司,跟日本進口的壓縮機一樣,非常稀少。
動畫公司要養非常多人力,因此成本很高,這集就要來說說,一部動畫要上電視播出,需要哪些人在幕後努力。
▲動畫「白箱」(圖/翻攝自IMDb)
►監督
總導演一樣的存在,不需把分鏡畫得多精細(甚至不用很會畫畫),但所有畫面最終都必須由他確認。
不同的監督有不同的動畫風格,他會決定劇情跟畫風走向。就像大牌導演一樣,許多動畫迷也會因為作品的監督是否有知名度,而產生不同的期待。
主要工作是繪製初步的分鏡,把作品的畫面走向傳達下去,要跟各部門討論內容。通常每個部門還會有一個監督,就像部門經理一樣,例如作畫監督或是音響監督。
►演出
有點像助理監督,因為監督只有一個人,沒辦法一次掌控所有細節,所以要分工,有時也會畫分鏡。負責將監督的分鏡再跟原畫討論,讓每一話可以順利進行。
►分鏡
這邊先補充一下,所謂的「分鏡」在電影術語中就是每個重要鏡頭的運鏡畫面,看分鏡表就可以知道劇情大概的走向。同時,「分鏡」在日本的動畫製作中也是一個職位。
雖然監督的工作是畫分鏡,但有時會有一個專門的職位,將監督或演出的分鏡再做補足(有些監督不太會畫畫)。每間不同的動畫公司制度不太一樣,有的希望讓演出也負責分鏡,有的喜歡讓演出跟分鏡分給不同人做。
(圖/動畫分鏡表)
►腳本
劇本師的角色,一季的動畫如果有十幾集,通常不會是同一個腳本,而是分給不同的腳本師。透過動畫的工作分配表可以發現,常常是A負責一、二集,B負責三、四集這樣分配。
►系列構成
前面提到,一部動畫會有好幾個腳本師,每個腳本的風格跟劇情走向要如何協調呢?這時就要交給系列構成了,他就是統整所有腳本師的人,有點像是總編劇一樣。系列構成要確認每集的腳本是否符合走向,必要時也可以親自修改腳本。
►人物設定
動畫中每個不同角色的身高,或是髮色、個性、甚至眼睛顏色等等,在前期時必須就依照劇情設定好,人物設定的越精細,通常在故事中越能讓觀眾融入其中,也方便之後出周邊時可以延伸。這類的設定,也可以細分成服裝設定、機械設定等等。
►背景設定
做背景設計的職位。背景也是劇情的一大重點,順帶一提,現在3D背景越來越多,跟手繪背景風格挺不同,各位看動畫時,可以注意看看自己喜歡哪種風格。
►原畫
所謂的原畫就是動畫的線稿,一話動畫至少要3000張原畫(通常,原畫張數越高,畫面越流暢製作越精美,但原畫是以張數算錢的,所以越多張,經費就會暴增)。
到了原畫這裡,基本上畫面的雛形已經出來了,他要將分鏡跟各種設定都展現在原畫上,而裡頭的老大就是作畫監督,要檢查不同原畫師畫的人物有沒有變形等等。原畫師相當重要,通常是資深的動畫才能慢慢升職成原畫師。
►第二原畫
負責修改被作畫監督調整過的原畫,類似初階原畫師的感覺。
►動畫
原畫師只負責重點畫面,而兩張原畫之間的連貫畫面就是由動畫負責,也要清理原畫中多餘的線條。對動畫有興趣的新人通常是擔任這個角色,錢少事多,要磨練很久才能領到更好的薪水。
一樣以張數算酬勞,通常一張只有幾百日圓,但經驗不足的動畫師一個月可能畫不到幾張,有許多年輕動畫師還要去便利商店打工才能養活自己,低薪的動畫師也是目前日本動畫業界常被詬病的問題。
►色指定
設定所有出現的角色跟物品在不同時刻或畫面的顏色。
►上色師
原畫師跟動畫師畫好的畫面都是線稿,上色師會依據色指定的指示將畫面上色,以前是真的用顏料塗色,但現在都是用電腦後製了。
►攝影
日本的動畫中,人物跟背景是分開畫的,因此最後必須將人物跟畫面合在一起、打光、模糊等等。會叫做攝影是因為早期是用攝影機,將背景跟人物畫面拍下來,現在也都是用電腦軟體後製。
►音響
負責整部動畫的音樂、配音、音效等等,老大叫做音響監督。
►聲優
替角色配音的人。近年日本的聲優有偶像化的趨勢,許多聲優不只要有聲音的演技,也會辦見面會跟演唱會。
►製作
這個我擺在最後講不是因為他不重要,而是因為上述那些林林總總的不同職位,都是要靠製作來聯繫跟統合。製作就像是齒輪間的潤滑油,推動整個大團隊的進行。
其中的「製作進行」,就是負責在每集動畫中掌握所有製作流程的人。他不用想腳本跟畫畫,但要讓原畫照進度走、跟不同監督開會、協調每個部門的製作時間(光想就好累啊)。2014年一部我很喜歡的動畫「白箱」中的主角就是一位製作進行。
題外話:
一部動畫其實還有很多角色,礙於篇幅我只能先簡單介紹以上職務,希望讓初入動畫坑的人可以大致了解。
如果對這些流程很感興趣,歡迎去看看「白箱」這部作品。它是一部P.A.WORKS(這間動畫公司也很棒!)的原創動畫,描述了動畫製作業界的故事,以上動畫產業的資訊,許多都是從這部動畫得知的。
京阿尼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