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海大花枝
「少子化」、「高齡化」,每當老一輩的人講出這些詞彙,你大概猜得到他下一句要說什麼。
「都是年輕人只想玩、不生小孩不想負責的錯!」
甚至還有位市長,在2015年說「台灣30歲女性3成未婚是國安危機」。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為什麼各國政府都這麼憂心出生率?有一個背後最大的理由。那就是,經濟學有太多模型,都建立在「人口會穩定增長」的前提。
沒錯,如果人口會穩定增長,勞健保之類的社會保險、社會福利肯定不會破產,退休金也人人都能領到。而且,如果每對夫妻都生3、4個小孩,小孩們就可以平均分攤孝養父母的義務,減輕成家後孝親費的經濟壓力。
聽起來很好,但是你也知道,不切實際,對吧。
小時候在學校,我們就聽過經濟學最最經典的那句話:「資源有限,慾望無窮」。但是以前的經濟學家,或許沒有想到,「地球」本身,也是一個有限的資源。
現在要生一個小孩,要考慮的太多。比較理想來說,有人怕世界的未來越來越糟糕,不想讓小孩來到世界上「受苦」,比較現實來說,終究是生不起、養不起。
▲現代年輕人不生孩子的藉口往往歸咎於養不起。(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台灣有一些生育津貼,其實是聊勝於無的美意。但如果想要用這樣的津貼就說服人生小孩,不異於天方夜譚。
養大一個小孩要多少錢?你一定聽過很多算法,反正,至少也該是幾百萬、甚至近千萬。從純粹經濟理性的角度來看,養小孩根本就是穩賠不賺的投資,十足十的「負資產」。而歐美社會學家研究社會貧窮原因後,也的確發現,有太多的「窮人」,其實是因為小孩而窮。
然而,預設人口穩定增長的資本主義,已經是一個太龐大、太不可改變的模型,沒有人有能力面對這個泡沫爆炸的瞬間,那時社會會往哪裡去,沒有人知道。
不講那麼遠,我們倒是有一些關於低生育率的近因可以探討。
生了沒時間照顧、托育制度不夠完善、對未來感到無望、不希望自己的時間被綁住……這些是「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在2018年列出的幾個「不想生」的主流原因。
用一句話說白了,就是「社會沒有給父母系統性的支持」。
想想看,從生理角度來說,女性適合生育的年齡大約是16歲~35歲,但我們這個年紀的時候在做什麼?讀書、剛畢業、找工作、賺錢、找人生方向、升職轉職、拚事業……如果忽然要生個小孩,無疑是把自己的職涯和人生發展硬生生切成兩半。
▲女性擔憂職涯發展會因為生小孩而被砍成兩半。(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還有很多公司,並不歡迎已婚或有小孩的婦女入職,那麼,人生好像就只能留給家庭了。可是,如果只有男方的一份工作,薪水勢必養不起一個家。……唉呀,那要怎麼生?高工時、低收入,幾乎等於是扼殺了年輕人生養小孩的可能。
有人羨慕芬蘭送給新手媽媽的「百寶箱」,反映了社會福利國家對新手夫妻的完整輔助。
想提高出生率,其實要做的事真的太全面。要有社會的理解和支持、政策的輔助、職場的友善環境……每一項講起來,都還要細分成好幾個項目、也都討論不出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共識。
但是再怎麼困難,如果不希望經濟模型崩毀,好像,政府也只能盡量去做,希望人民能感受到環境好轉、轉而願意生小孩了吧?
畢竟……我們也不是會強迫所有人生小孩的國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