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空偵探的歷史行腳
在先前的文章,筆者向大家提到關於古埃及人,如何蓋出雄偉壯麗的金字塔建築。活躍於西元前的兩位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跟狄奧多羅斯(Diodorus Siculus),分別提出了「槓桿說」和「斜坡說」加以解釋,而近年來的考古證據,似乎間接證明後者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根據近幾年的考古發現,不少研究者認為狄奧多羅斯主張的「斜坡說」很可能是破解金字塔謎團的關鍵鑰匙。(圖/翻攝自維基百科,下同。)
然而,一說到最重要的問題──也就是斜坡本體究竟長什麼模樣,竟然造成許多古埃及研究者各執一詞,至今無法拿出能夠「一統江湖」的有力見解。究竟這個看似單純的定義問題,蘊含了哪些操作上的困難和盲點呢?
如同某感冒膠囊有三種版本一樣,現行的「斜坡說」也存在著三種不同的理論。首先,最容易聯想到的斜坡形式,就是在金字塔側面,鋪設一道以泥土或石材製成大型直線斜坡(外形有點類似現代的無障礙坡道)。因此,這個說法便被部分研究者稱為「直線斜坡說」。
▲「直線斜坡說」主張古埃及人以泥土或石材鋪設一條實心斜坡連接金字塔側面,外形有點類似現代的無障礙坡道。
從建造金字塔的角度來看,一條連結金字塔的大型直線斜坡,可以讓工人的作業空間更為寬闊,因而能夠同時投入大量的工作人力。此外,未與斜坡相連的金字塔側面,可以讓施工者確認建築外觀,是否發生扭曲變形等問題,對需要精密數學計算的金字塔建築而言,堪稱一大優點。
話雖如此,隨著金字塔越蓋越高,想要把石材拖到金字塔的上層結構,這條直線斜坡的高度與長度也必須隨之加高拉長。這樣一來,鋪設斜坡所花費的人力和材料,很可能和打造一座金字塔不相上下,可說是個勞民傷財的建築方式。
更為關鍵的是,目前沒有考古團隊發現古埃及人,曾在金字塔側面鋪設大型斜坡的相關遺跡,致使不少研究者對於「直線斜坡說」是否就是正確解答,抱持著高度懷疑。
▲「直線斜坡說」的致命缺陷,在於興建大型直線斜坡會消耗大量的人力和建材,可說是極度缺乏效率的建築方式。
眼見「直線斜坡說」提出沒多久就被其他同行KO,另一批古埃及研究者連忙推出「斜坡說2.0」,宣稱古埃及人在金字塔側面鋪設的並非大型直線斜坡,而是一條蜿蜒曲折的小型斜坡。為了與「直線斜坡說」劃清界線,這個理論便被稱為「螺旋斜坡說」。
▲相較於「直線斜坡說」,「螺旋斜坡說」的坡道形狀更為複雜,大致可以分為曲折型(左)、直線改良型(中)和螺旋型(右)三種。
與「直線斜坡說」相比,「螺旋斜坡說」的最大優勢在於,它可以用較少的建材,完成通往金字塔上半部的斜坡道路,完美解決了修築大型直線斜坡,不符合經濟效益的致命缺點。
但是,正因為這條螺旋斜坡,是以較少材料迂迴鋪設而成,如此不但會大幅增加金字塔建材的搬運距離,同時也讓作業人數受限於空間過於狹窄而被迫減少,連帶衍生延誤工程進度的潛在風險。
▲比起利用大型直線斜坡,螺旋斜坡會大幅增加建材的搬運距離。圖為中國貴州境內的「二十四道拐」。
另外,若是在金字塔外側興建螺旋型斜坡,勢必會大面積遮蔽金字塔外觀,進而影響建築測量的準確性。由於缺乏明確的考古證據予以支持,「螺旋斜坡說」正打算華麗的颯爽登場,隨即就在許多研究者的猛烈砲火下逆轟高灰。
就在此時,本業是建築師的法國人讓皮埃爾·烏丹(Jean-Pierre Houdin)運用電腦輔助設計(Computer-aided design)建立吉薩大金字塔的建築模型,並在「直線斜坡說」和「螺旋斜坡說」的基礎上,另外推出看似天馬行空的「內部斜坡說」。
▲鑒於「直線斜坡說」和「螺旋斜坡說」各自有其缺點,法國建築師讓皮埃爾‧烏丹又提出「內部斜坡說」試圖解釋金字塔的建築技法。
根據烏丹的論點,古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的基座部分時,先是鋪設一條大型直線斜坡搬運建材;等到建築大約完成三分之一的高度,古埃及人便動手拆除直線斜坡,並將這些建材,轉而用來打造金字塔的上層結構。
讀到這裡,各位朋友可能會好奇,既然直線斜坡已經被拆毀,那麼古埃及人要怎麼將建材,拖到金字塔上半部呢?事實上,這正是「內部斜坡說」最令人驚嘆的部分:烏丹認為,古埃及人在金字塔的內部(而非外部)開鑿通往建築頂端的斜坡,並利用這些坡道,將建材一層層地搬到金字塔上層!
如果大家看了以上文字描述還是覺得滿頭黑人問號,不妨看看烏丹為了推廣「內部斜坡說」而製作的動畫吧!
客觀來說,烏丹的「內部斜坡說」不只分別解決了興建大型直線斜坡會耗費過多人力物資,以及鋪設螺旋斜坡可能會影響測量準確性等問題,更對考古人員為何至今沒有在金字塔周遭,發現大型斜坡遺跡提出了合理解釋。
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學者批評烏丹的理論過於牽強而複雜。目前看來,除非烏丹能用「內部斜坡說」實際蓋出一座金字塔,不然想要被動成為破解金字塔謎團的第一人,就跟想看《名偵探柯南》的結局一樣還有得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