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密斯特獨角獸
克里斯多夫諾蘭執導過不少經典電影,於2014年執導的《星際效應》是近年最富討論性的科幻傑作,無論是對於黑洞、時間以及光年,都饒富討論,還找來曾獲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大師奇普索恩擔任本片顧問,就是為了讓電影的科幻元素盡量真實。
《星際效應》最可怕的元素是「時間」,穿越不同的光年,時間的運行也不一樣,這讓諾蘭相當起興趣,認為如果我們在不同的星球,是否就會經歷不同的時間,可能從此會錯過彼此?
▲ 星際效應電影劇照。(圖/翻攝自IMDb,下同。)
「時間」的可怕命題首先發生在電影的配樂,配樂大師漢斯季默在以下這首曲子裡面透露了一些玄機。
請聽漢斯季默所譜寫的這首曲子,每隔1.25秒就會出現「喀嚓」聲,知名社群網站《Reddit》有一名網友認為只要出現「喀嚓」聲,就是代表在地球上又過了一天,所以我們的體感時間似乎過了三、四分鐘,但其實已經過了好幾個月。
然則在這段戲中,主角群剛來到第一顆星球,看著這座星球上的潮汐洶湧,再加上透過對白中提及「這顆星球上的一小時,形同於地球上的七年」,另外他們的發動機浸水,必須花時間修復,等到他們終於修復完之後,回到主太空船上,才發現一件更為驚人的事。
主太空船的時間,與地球一樣,主角群下去才短短三個多小時,實際時間卻已經過了23年又4個月又8天,嬰兒都能夠長大成人了。
《星際效應》另一個驚人的彩蛋則是在於小女主角墨菲的書架上,她相信透過書架掉落的書,可以證明這是鬼魂的訊息,雖然我們之後發現那其實是穿梭時空的男主角庫柏傳遞給女兒的訊息,不過這個書架上面,其實也有許多彩蛋,連結到整部電影。
包括哪些書籍呢?
包括伊恩班克斯的《黃蜂工廠》,這本書主要講述一個孤獨的父親與他的孩子;T.S.艾略特的《詩選》則講述時間與空間相互交疊的冥想;另外還有瑪德琳恩格爾的《時間的皺摺》則是小女孩為了尋找失蹤的爸爸,穿梭不同時空的精采冒險。
然而這幾本書,剛好呼應著《星際效應》不同的劇情,在看完電影之後,回想起這些書籍,更會因此驚呼,並讚嘆克里斯多夫諾蘭確實是非常厲害的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