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妮佛.艾柏哈特
譯/丁凡
超過一半的白人表示,他們不會搬到一個超過百分之三十人口是黑人的社區居住,因為他們相信居民不會好好維護房產,犯罪率會太高。
事實上,根據社會學家林肯.奇利安(Lincoln Quillian)和狄瓦.沛哲的研究,無論統計數據是否如此,社區裡的黑人越多,大家想像的犯罪率越高。這跟恐懼和偏見有關。
他們認為社區「越黑」,白人就越覺得自己會成為犯罪的受害者。有沒有黑人居住被視為社區是否危險的指標,扭曲了安全的感覺,造成危險的偏見。
種族也會影響大家對具體狀況的判斷。社會學家羅伯.山普森(Robert Sampson)和史蒂芬.羅登布希(Stephen Raudenbush)發現,社區中黑人越多,大家認為自己看到的失序現象越多,例如街頭塗鴉、空屋或街上的垃圾,即使現實並非如此。黑人也是一樣,認為在黑人很多的社區會看到失序的現象。
這表示,內隱偏見和我們經過歷史和文化所吸收的聯想有關,而不是和外在的種族現象有關。
無論如何,結果都很悲哀。幾十年的研究顯示,即使只有十幾位黑人居住的社區,白人也會避開。這是造成種族隔離的最大驅動力之一,造成生活各方面的不平等,從學校到工作到健康照顧都是如此。
我和另兩位社會心理學家寇特妮.波南姆(Courtney Bonam)和希拉蕊.波格西克(Hilary Bergsieker)於二○一六年發表的文獻,主題就是種族、空間、不平等之間的關係。
我們的研究顯示,集體的刻板印象塑造了個人的居住選擇,即使我們認為自己的行動和種族無關。和種族與實際空間有關的負面觀點會鼓勵人們保持社交距離,強化隔離,讓我們無法認識彼此。
在一項網路研究中,我們請大家列出與黑人有關的空間特質。所有種族都提供了一致的答案,包括窮困、犯罪率高、破舊、危險、骯髒。大家不但對社會族群有刻板印象,對這些族群占據的空間也有刻板印象。
在另一項研究中,我們招募正在網路上找房子的人,請他們評估一間待售的虛構房子,賣家叫做湯瑪士。所有的參與者都看到同一張照片,三間臥房、位於市郊、半畝大的土地,文字描述和修繕也都一樣。我們只提供一項變數:賣家的種族。我們給某些參與者看到乾淨整齊的黑人家庭站在空房間裡,其他人看到的是站在同樣地點的白人家庭。
參與者對黑人湯瑪士賣的房子的評估,比對白人湯瑪士賣的房子的評估更負面,認為需要更多的修繕,才能吸引買方。
事實上,只要想像社區中有其他的黑人家庭,就讓買方出的估價低了兩萬兩千美元。如果賣家是黑人,即使我們沒有給參與者附近社區的資料,他們也會想像社區較缺乏購物中心、城市服務較差、學校普通、較少維修完善的房屋。
▲住家附近只要有黑人家庭就經常被貼上環境較差的標籤。(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在某些方面,這種態度源自房產歷史,反映了合理的觀點。五十年前,銀行往往在地圖上畫紅線,把黑人住宅區圈起來,拒絕貸款給想在那裡買房子的人,因為這些住宅區的房子很難保持市場價值。
對資方而言,貸款的風險太大了。紅線區不僅塑造觀點,也構成現實。即使是心態開放的買家,看到黑人家庭的照片,還是會有負面的空間聯想,讓他們覺得和社區「比較沒有連結」。即使黑人家庭已經搬出去了,還是留下了「汙染」,使得住家的價值降低,因為他們以前住過了。
你甚至不需要家庭照片,就可以激發這種「汙染」。我們進行了一項研究,請參與者以化工公司員工的觀點,為可能有危險性的化學工廠找尋設廠地點。我們讓一半的參與者認為,考慮中的地點大部分居民是黑人,另一半認為居民主要是白人。
當參與者認為是黑人社區時,他們比較會假設當地已經有工業設備了,對社區比較缺乏連結感,比較不會反對把化學工廠蓋在那裡。
對於黑人空間的刻板印象,加上歷史與現今仍有的種族不平等現象,使得參與者想像黑人社區已經受到汙染。這個想像讓他們比較不會想要保護這個空間,比較願意加深已經存在的環境威脅。
作者:珍妮佛.艾柏哈特
譯者:丁凡
本文由 遠流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