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奶不加糖
媒體報導,台師大推動課程改革,預計將「大一國文」改為「思辨與方法」。大一必修國文課是不少大學共同課程,也是學生們的共同回憶。消息一出學生們議論紛紛,社會上也出現各種不同的聲音。
台師大校方表示:「這是回應學生需要。」
不少師大學生抱怨大一國文的教法和內容,好像是在上「高四國文」。於是翹課、睡死、上課看的不是書,是別系的妹子。上了一年,不知道自己學了甚麼。
PTT時不時就一篇「國高中最無用的科目是甚麼?」國文課總是名列前茅,和廢課劃上等號。文言文和白話文的調降也是兵家爭論之地。但今天不談論國文課的有用無用,換個角度來想想:「思辨能力為甚麼重要」?
▲臺師大。(翻攝自臺灣師範大學臉書)
Critical thinking(思辨能力)是指:能夠從不同角度去看一件事情,理性地分析問題和資訊,擁有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
回想求學歷程,在台灣教育體制下長大的我們,讀書只求標準答案、很少認真去思考「為甚麼」。
►只有台大學生欠缺思辨能力?
人如果沒有思辨能力,很容易被誤導、洗腦。我們只會單方面的接收,而非主動地從不同角度思考,進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哈佛校長曾說過:教育的目標,就是確保學生能分辨「有人在胡說八道」。
學生:「改革沒有不好,但不確定能否真的變更好。」
思辨能力很重要沒錯,但也不要直接高潮,覺得廢國文改思辨是好棒棒德政。
還是要看整體課程「怎麼實行」:誰來教?哲學的思辨由國文系來教授?教甚麼?會不會變成一種由上而下的思想傳輸呢,很難講。
不過能確定的是:和高中國文課沒什麼差異性的「大一國文」,確實有改革的必要。台師大原本以「國文文選」為授課大綱,未來將引進深度討論教學法,改成以「思辨、閱讀、表達」為主的教學內容。
上學期會以「閱讀思辨」為主軸,下學期則是「寫作表達」,強調批判、思辨能力,不少學生認為是一個好的開始。
不過也有人留言表示:「廢服二才能得人心」、「廢英文畢業門檻才是重點!」這又是另外一個議題了。(大學最廢的不是大一國文,是服務學習好嗎XD)
回歸主題:「大一國文」改「思辨」。讀傳統文學作品,就無法增進思辨能力嗎?任何事物都有價值,問題在於自己怎麼想、怎麼使用、怎麼從裡頭悟出些道理,轉化成自己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