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心提醒:下文涉及《鈴木家的謊言》劇情,還沒看過電影的酸酸快回頭!
近年我們的鄰居日本,關於繭居族的討論越來越熱烈。在少子化、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趨緩、機器取代人力等等影響下,搭配東方文化對於成年孩子並不如西方那般要求「獨立」,繭居或啃老的狀況,恐怕會越來越多。台灣有著類似背景,因此日本的發展頗值得我們關心。
今年日本電影《鈴木家的謊言》,正是以一名繭居男子之死,去省視他的家人、社會如何看待這類「繭居族」。
(圖/翻攝自IMDb,下同。)
鈴木家的兒子浩一,長年繭居在家,即使與家人同住,也鮮少離開房間。有一天,他孤獨地輕生了。
第一個發現的人是媽媽,因無法承受而昏了過去。直到晚上,女兒回家發現母親與哥哥的情況,才趕緊叫救護車。之後媽媽昏迷49天,醒來卻不記得兒子輕生的事,家人們決定先騙她,說兒子去了阿根廷工作。
在編造的故事中,家人想像出一個健康、開朗的浩一,終於在世界上找到立足之處,但這些故事更殘酷地提醒知情的家人,真正的浩一,選擇在房內輕生。
「為什麼繭居在房間裡不出來?」、「為什麼輕生?」、「當初是否可以為浩一多做什麼?」,這是鈴木一家人最難解的謎、心裡頭最過不了的關卡。但在家人的追想與回憶中,會發現周遭的人對於謎樣的浩一,早已有先入為主的定見與質疑。
鈴木家女兒的朋友,知道這起悲劇之後,對她說「那種繭居族,都是自己不好,加上父母也有問題」;爸爸的朋友則認為浩一害自己父親消瘦又沮喪,言下之意認為浩一不孝。
浩一的骨灰被寺廟拒絕納骨,因為認為輕生是罪過,與祖先放一起還會汙衊到長輩們;浩一的親屬之一,則在被長官問到浩一怎麼死的時候,當下直覺就先謊稱癌症,彷彿潛意識也認為「輕生」是罪過、是恥辱。
可以說,浩一死後,大家仍繼續用不同的方式以負面態度評斷他的生活方式與選擇,即使並無惡意。對活著的浩一選擇繭居,感到不屑或不滿;對死去的浩一選擇輕生,感到恥辱。但無論如何,他們都無法參透浩一的內心世界。
從這樣的社會環境與家庭氣氛,倒退回去思考浩一的處境,還真是相當孤單。
看看社會帶來的壓力、評語,更能體會浩一為何選擇退縮,尤其在日本這樣重視他人觀感的國家,更容易讓「不一樣」的人,想逃避社會給予的各種壓力與評判,更害怕被視為「有病」,乾脆選擇自外於社會,甚至斷絕與親近家人的溝通管道。
浩一努力過了。從家人追念時的蛛絲馬跡,看得出來他曾努力過,但不管是工作、經濟獨立,或是與人交往等等,他都無法突破困局,家人也愛莫能助。
他的房間並不大,到處堆滿了書,就像是個堡壘。浩一生前就這樣守著生命最後一個陣地,直到再也承受不了。
留下來的家人們,每個都陷入無盡罪惡感,糾結著是否當初能多做一些?或許就不會落入這樣的結局?
但這些回想,更證明不僅是浩一、是包括他身邊所有人都曾以自己的方式努力過了,大家都很辛苦。只是,人與人之間終究有距離,受限於個人條件,無法完全了解彼此。
社會上對於「繭居」的態度又多屬負面,無形中把選擇繭居的族群推離社會更遠、更無法溝通,大家都更孤單。
現代社會形式早已改變,或許「繭居」不一定是個「問題」,只是某些人適應社會的方式罷了。也許有些人天生比較享受個人世界,而現代科技讓他們更容易達到這樣的目標。
繭居是否一定得在心境上如此孤獨、無助到令浩一這樣的人選擇輕生?如果他們的選擇能被理解與接受,會否能與家庭及社會互相讓步,找到彼此更舒適的平衡?或許更真誠、坦率的溝通方式,能夠讓孤單的心靈獲得安慰?
不管如何,以目前的趨勢看來,這都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問題。
● 《鍵盤大檸檬》提醒您,請給自己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