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舉匪諜,人人有責。 顛覆國家,唯一死刑。」
《返校》電影裡這句台詞,沒有感情和抑揚頓挫,卻成了很多人一生擺脫不掉的恐懼。
然而,恐怖的「保密防諜」不是虛構,「中華民國」當年的現實,比起電影或遊戲,更荒謬得像是一場魔幻寫實的大戲。
當時國民政府來台,正是全面抵禦中共、期待有天要「反攻大陸」,奪回大好江山的時候。於是,為中共賣命,或是和中共私通的「匪諜」,自然就成了人人最得而誅之的過街老鼠。可是,當年由於各式各樣的原因,許多無辜的人遭到逮捕、刑求、甚至槍斃,其中到底有多少真正的共諜,不得而知。
(圖/電影《返校》劇照)
原因之一,是情治單位需要「業績」,能破獲越多「匪諜」,自然離升官發財的康莊大道越是接近。你說會不會有人因此多抓了幾個無辜的人來?會不會有人「反正刑求一頓,對方說出自己是匪諜,這事就結了」?答案不言可喻。
第二個原因,是貪財。1950年,「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通過,這個法案搭配「懲治叛亂條例」的結果就是:一旦檢舉匪諜成立,對方便會被沒收財產,檢舉人及承辦人都能分得獎金,分紅的金額極高。
都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做」了,這種檢舉殺的是別人的頭,賺來是自己的錢,我們難以想像這種卑劣,但也並不意外,對某些人來說,這種「無本生意」,恐怕很有吸引力。
第三個原因,可能是自保。那個年代,告密者和檢舉者無所不在,你怎麼知道安分守己的自己,會不會哪天忽然被鄰居舉報,再也回不來?如果有人一直露出覬覦你家財產的樣子,考慮到你可能甚至因此被槍決,你會不會先下手為強?
▲互相監控、不信任,乃是家常便飯(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更不用說「隱瞞匪諜,與匪同罪」,《返校》裡的工友伯伯,只是同意讓主角們放學借用教室、收下了一盒菸,就飛來橫禍,在那個時代,你永遠不知道誰是「匪諜」,你只會知道:不管是誰,忽然消失了都不奇怪。
當時常見的標語,包括「匪諜自首,既往不咎」、「檢舉匪諜,安居樂業」、「知匪不報,與匪同罪」等等,每一句背後,都有無數悲劇。如今去查詢全國法規資料庫,也可以看到「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當年全文,只不過,在眾多「隨治安機關解釋誰是匪諜」的條文中,倒是有一條:「故意陷害誣告他人為匪諜者,處以其所誣告各罪之刑」。
這個條文是否有降低人們檢舉無辜的數量呢?在當時人治實質優於法治的情況下,是令人存疑的。這個條文,反倒讓檢舉匪諜多了一個「雙方比背景」的成分,如果被檢舉人就是情治單位的要員,或是哪位重要政治人物的親信,那你可以猜得到,反倒是檢舉人要小心了。
當年的「劇本」太過荒謬,一個心懷善念的人,很難想像曾經有這麼離奇的事情,在島上真實發生。但曾發生的事,卻不是下了戲就一切歸零,那些傷痛真實存在,一言難盡。
那個年代的兩岸,勢必各自有所盤算、各有間諜埋伏,但「寧可錯殺一百,不可放過一個」的做法,是否真的讓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更安全呢?
(示意圖/維基百科)
再說另一件事吧。如果我們依照當時國民政府的官方說法來看,肅清匪諜、反共、反攻大陸、光耀中華,這些都是活過當年的人,記憶中共同的關鍵字,對於懷念兩蔣執政時期的人們來說,這些應該是能夠連結他們美好生活願景的幾把鑰匙。
兩蔣是堅定反共的,懷念「蔣委員長」的人,不會對這個事實有所懷疑。甚至,這些長輩可能還記得,當年蔣總統說要帶大家反攻大陸時,自己的心裡是怎麼樣慷慨激昂的心情。「我們就要回大陸了!中華民國要富強了!我們要回故鄉、過那片青山綠水的日子!」
但敬愛的蔣委員長怎麼想得到,現代的「中華民國」,跟他們的願景完全不一樣?當年思鄉反共、喊著「漢賊不兩立」的人,如今鄉愁還在,對於中共的立場卻已大不相同。曾屬於蔣委員長的那個政黨,其中還有立委議員,立場不斷偏向中方。
比如退將吳斯懷,曾經到對岸參加「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現場聆聽習近平致詞,並在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環節起立,更曾說「難道支持統一就是犯罪」;而自稱「高級外省人」的前行政院新聞局秘書郭冠英,之前說他「代表中國共產黨來這邊監督台灣省選舉」。
至於邱毅,更明白表示自己支持兩岸統一、在自己的臉書專頁發文,表示王立強是詐騙犯,所謂的共諜案只是「蔡英文自編自導的年度大爛片」。
我們彷彿一瞬間回到了那個「匪諜就在你身邊」的時候,所謂的「共諜案」,就引起各方說法交流駁火,吵得沸沸揚揚。只是好在我們現在一時不用擔心被抓走訊問。
然而,想想以前蔣委員長對於共諜是多麼嚴格呀?寧可錯殺一百,怎麼會有人斗膽敢在蔣公底下,說有共諜嫌疑的人不是共諜呢?如今曾屬於他的政黨卻為「共諜不存在」這一方的說法辯護。蔣總統要是地下有知,不知道會不會很傷心呢。
……好吧,也或許不會啦。畢竟在那個年代,對於疑似「共匪」、以及為匪辯護的人,蔣總統常常是直接批准槍決的。
延伸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