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野日出美
譯/林妍蓁
過「寵」不是「愛」,反剝奪心理發展
惠梨香(四十六歲)最近總是被中學二年級的獨生子光輔呼之則來、揮之則去。光輔是他們夫妻倆經歷重重不孕症治療、苦苦等候才終於誕生的寶貝兒子,兩人因此對他寵愛備至。
光輔從小就是個性格開朗、直率又愛撒嬌的孩子,但最近他只要一不開心,就會馬上鬧脾氣。
惠梨香跟先生談過這件事,豈料他把責任都推卸到太太頭上,還說都是因為她對兒子不夠嚴厲,才讓兒子變成了家裡的小霸王。然而,只要她對兒子稍微加重語氣,光輔就會變本加厲,對媽媽撂下「我不去上學了」、「我不要吃飯」,甚至「我要去死」等狠話。
到最後,惠梨香只好過著整天看兒子心情、對孩子唯命是從的日子。
▲父母過度溺愛孩子,過著整天看兒子心情、對孩子唯命是從的日子。(示意圖/記者姜國輝攝)
惠梨香的老家在日本東北,家中務農,雙親都是沉默寡言的人。結束一整天的忙碌後小酌兩杯是父親的嗜好;母親也總是在農務與家事間兩頭忙,孩子幾乎沒看過她闔眼休息。
惠梨香在家中五個小孩裡排行老四,由於父母忙於工作,她由年紀較大的姊姊們姊代母職地撫養長大。她母親對孩子們要求並不多,也幾乎是採取放任式的教養,對女兒們的期望甚至只有「會做家事就好,書不用讀太多」,幾近不理不睬。
中學時的惠梨香養成了節食減肥的習慣,即使在旁人看來她已經骨瘦如柴,也總是戒不掉這種飲食方式。過度節食讓她的初經到高中還遲遲不來。畢業後她前往東京工作,透過公司的健檢報告她才發覺,原來自己患有飲食障礙。
隨著步入婚姻,她的飲食狀況逐漸改善,不過現在的她仍對變胖懷有強烈的恐懼,每天都要量體重才能安心。惠梨香的父母都是非常刻苦耐勞的人,兩人為了孩子與家庭,每天腳踏實地辛勤工作。
但他們卻忽略了孩子們的心理發展,而且也不善於對家人表達關愛,導致身為女兒的惠梨香未能與父母建立起穩定的依戀羈絆;她的飲食障礙症狀,也是一種無意識間向父母提出的無聲抗議,目的是希望喚起父母的「疼愛與關注」。
然而,為孩子盡心盡力奉獻、採用與父母截然不同教養方式的惠梨香,卻分不清「寵」與「愛」的差別,她做不到愛之深、責之切,於是助長了光輔的氣焰,讓他變成了抗壓性差、對自己言行毫無責任感的孩子。
事實上,父母各種細微的情緒反應,孩子都察覺得到。所以有些孩子會發現,要讓媽媽聽自己的話,鬧一下彆扭、發個脾氣其實挺管用的。
若父母持續採取放任態度又教養無方,當孩子長大成人、自己當父母時,自然也不知道該如何拿捏對孩子的管教方式、更不會明白怎麼對人付出自己的愛。
有些家長因此走向過度保護或干涉的作風,也有人選擇對孩子疏離、放棄管教。然而無論哪一種方式,都只會讓環環相扣的依戀障礙與不幸無止盡地延續下去。
*本文摘錄自《人際挫折與孤獨都來自「童年傷痕」:傷你最深的往往是家人!人際心理師教你解除「依戀魔咒」,讓愛不再變傷害》
作者:中野日出美
譯者:林妍蓁
本文由 方言文化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