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之書能帶來特別的影響,無論是它們深深銘刻在我們想像之中難以忘卻,還是隱隱藏匿於層層記憶之下,偽裝成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卡爾維諾《為什麼要閱讀經典》
《進擊的巨人》暫定將於今年9月推出最後一季。趁這個機會告訴大家:一定要從頭再看一次整個系列。當然,這麼說一部分是因為我想推坑大家,但另一部分是因為,這部作品的完整性實在太高,即使重看也能產生不同的感覺。
(圖源:《進擊的巨人》官方twitter)
一般來說,受限於連載的形式,漫畫往往是採取「畫到哪裡,想到哪裡」的方式進行。這點倒也無可厚非,一部作品的形成往往不僅是作者個人的意志,而是受到編輯、讀者、外界的回饋後逐漸尋找調性、直至穩定發展。然而,《進擊的巨人》打一開始就想好結局,作者諫山創說他在開始動筆前,寫了三年大綱,更是奠基了整個作品的進路。
(圖源:NHK節目「系列深讀讀書會」,《進擊的巨人》是第一個出現在此節目上的漫畫)
義大利著名作家卡爾維諾在他的《為什麼要閱讀經典》,提到經典的特徵時,特別強烈經典那種可以一再重讀、卻仍能讓讀者感到不倦怠、甚至難以忘卻的感覺。「經典就是你常常聽人們說『我正在重讀……』的那些書,而絕不是『我正在讀……』的那些書。」卡爾維諾對於經典的第一個定義,正是其重複可看性。
(圖源:《進擊的巨人》第三季宣傳海報)
《進擊的巨人》在劇情上,透過許多伏筆引領讀者進行重讀。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歸鄉組三人在訓練兵時期講過的話帶有雙重甚至多重意義:這些對話既是回應當下的狀況,更是三人對自己臥底任務的回應,他們時而像個「戰士」認真完成任務、時而展現自己不成熟、心軟、猶豫甚至自我否定的一面。有些過去觀眾不曾注意的細節,再重看後才發現「這裡如此展現」的原因。光是這點,許多動漫作品已經無法望其項背。
(圖源:《進擊的巨人》第一季宣傳海報)
另外一個值得我們重看的原因是:對「自由」的思想,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本質上的變化。起初艾倫嚮往的自由,源自於童年玩伴阿爾敏對於牆外未知事物的想像,探索這些未知,正是自由的展現。巨人破壞城牆後,艾倫的自由指的是將巨人視做他者,想將之除之後快的驅逐行為。
日後,他認知巨人是自己的族人,殺死巨人即是殺害同胞;敵人其實是島外的世界時,他的自由成了民族的解放,搖身一變成為島上主戰派的核心人物。一般人幾乎不會走到這一步。正如艾倫父親所說,「如果早知道自由的代價是這樣,我就不會拿去交換了。」因為人們明白這樣的自由背後包含太多,不敢斷然聲張。
觀眾對於艾倫爭取自由的觀感也變了。起初,那是一股振奮,就像米卡莎第一次看到巨人化的艾倫揍了其他巨人的感覺,在那絕望的狀態下看到了一絲曙光。後來,那成了一種悲傷,因為發現爭取自由的同時,理念開始產生分歧、鬥爭,人們不得不以一種更不自由的方式來爭取自由;後來,那成了一種對他人自由的剝奪,讀者們開始驚訝,追求自由的後果,竟是世界的毀滅。
(圖源:《進擊的巨人》第一季宣傳海報)
因此,如果我們簡單將《進擊的巨人》簡單定義為一種鼓吹軍國主義的動畫,並不能完全涵蓋其討論的議題。事實上不只是自由,所謂的「夥伴意識」、「決斷」、「信任」、「民族」等,都是諫山先高高捧起,再重重摔下的理念。當你認為可以相信夥伴時,這才發現夥伴並不可靠;但你認為自己考慮周詳,決定正確的時候,《進擊的巨人》告訴你,這世上沒有什麼正確的決定,矛盾始終存在,它在中心思想上是自我挑戰的。
但它卻前後呼應、反覆思量、透過角色立場的變換與顛覆去挑戰這些思想,沒有讓這些思想成為僵化的教條。這也是即便《進擊的巨人》雖然結局未定,但它絕對有資格被稱為是一種「文學」甚至是「經典」,以虛構的形式回應現實的處境 ,如同《進擊的巨人》第一集的名字-給二千年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