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又來啦!不過因為疫情關係,頒獎典禮再次改為線上舉行,雖然少了一點儀式感,獎盃還只能下載PDF列印下來自己組,但是得名獎項的噴笑程度還是不減啊~
搞笑諾貝爾獎由科學幽默雜誌《不可思議研究年報》主辦,頒獎給那些「乍看好笑,但又引人深思」的科學領域10大成就。每年有10個領域的研究獲獎,包括傳統諾貝爾獎的5個領域——物理、化學、醫學、文學與和平。另外還有公共衛生、工程、生物和其他各學科間的研究。
一起來看看今年的得獎獎項吧!
醫學獎
研究出這個偉大結果的,是一名來自德國的耳鼻喉科醫師Olcay Cem Bulut,他從「自身經驗」裡面發覺,性高潮後鼻塞似乎就能獲得緩解,於是著手開始研究。
他和團隊將分析了5種時間點的鼻子呼吸,分別是性行為之前、性高潮後的瞬間、性高潮30分鐘後、性高潮1個小時後和性高潮3個小時之後,並找來18對情侶當作實驗對象,結果發現性高潮1個小時之內,鼻子的暢通程度和使用市售噴鼻劑幾乎差不了多少。
至於背後原理,他推測是和性高潮後的興奮、荷爾蒙變化等因素有關。謝謝醫生的奉獻研究,讓我們獲得更多知識…和…辨別假高潮的方法XD
▲性高潮緩解鼻塞的能力,幾乎和市售噴鼻劑相同。(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生物學獎
得主是來自瑞典的語音學家Susanne Schötz,她花了將近10年的時間,發現貓咪共有19種不同的叫聲,每種叫聲都代表著不同的心情和狀態,她也認為貓咪喵喵叫是和人類溝通的重要橋梁。
換句話說,這項研究對全世界的貓奴來說都是個重要的訊息啊!能夠聽懂家裡主子到底在講什麼,不是很棒嗎!
▲讀懂喵主的心情不再是夢啦。(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生態學獎
西班牙整合系統生物學者Leila Satari以及其團隊,蒐集了法國巴黎、西班牙瓦倫西亞、新加坡、土耳其伊斯坦堡和希臘斯佩察島這5個地區中,那些黏在人行道上的口香糖,並用基因分析來辨別裡面的細菌。先不說他們到底花多久時間蒐集口香糖(?),但研究結果確實對法醫學或疾病控制相當有幫助。
化學獎
德國化學家Jonathan Williams和他的團隊分析了電影院內的空氣,發現人在不同的情緒上,會釋放出不同的化學物質,可以透過空氣,來推測剛剛這個影廳是播放什麼類型的電影。(粗俗如我,覺得去查時刻表就好啦哈哈哈XDDD)
經濟學獎
法國經濟學教授Pavlo Blavatskyy發現,政治人物的身材和一個國家的貪腐程度有潛在關聯,但他也澄清,研究結果不代表身材較胖的政治人物就一定比瘦的政治人物貪腐。
說到胖胖的政治人物…就不舉例了,請自行想像XDDDD
和平獎
身上的每個部位和器官都有各自的功用,嗯那鬍子呢????來自美國的生物學者Ethan Beseris、Steven Naleway 和 David Carrier給出答案,是為了防撞緩衝啊!!
他們比較有鬍子、刮掉鬍子和掉鬍子這3種情況,發現如果有人一拳打來,有鬍子的皮膚比沒有鬍子的皮膚吸收更多動能。但團隊也澄清:「千萬不能把鬍子當成防禦工具,一記重拳打過來還是很危險的好嗎…」
交通獎
搞笑諾貝爾交通獎和黑犀牛有關,為了保護野生黑犀牛,動保人士會將黑犀牛移動到一些相對安全的棲息地,但黑犀牛那麼大一隻,通常會使用倒掛或者擔架運送,這兩種選項之中又以倒掛最常用,而來自美國的野生動物獸醫Robin Radcliffe就很好奇:「把黑犀牛倒掛,不會對牠們的健康有影響嗎?」
他找了12隻黑犀牛,在實驗一開始測試呼吸指標,將牠們麻醉後倒掛在直升機下10分鐘,再次測量呼吸,發現比起用擔架運輸,黑犀牛在倒掛時的血氧濃度更高,他也指出,兩者數據並沒有太大的差距,但是因為運送時通常都會替黑犀牛施打麻醉藥,讓黑犀牛處在低血氧狀態,所以這一點點差距對牠們來說都至關重要。
“wildlife veterinarian Robin Radcliffe, from Cornell University, and colleagues did exactly this in Namibia because they wanted to know if the health of the animals might be compromised when slung by their legs beneath a helicopter.” #IgNobel #rhino https://t.co/rlDjQ50elf
— Dr Claire Wylie (@DrCEWylie) September 10, 2021
昆蟲學獎
這個獎項是由一位名叫John Mulrennan, Jr.的美國海軍中校獲得,因為工作關係時常需要待在潛水艇上,但想不到吧,潛水艇上竟然也會有蟑螂,而且還特別難殺,經過一番研究之後,他發現敵敵畏殺蟲劑(dichlorvos)能夠最有效殺死潛水艇上的蟑螂,是個更便宜也更有效的方法。
物理學獎
走在路上明明大家都在滑手機,但是為何不太容易相撞呢?荷蘭應用物理學教授Alessandro Corbetta和團隊,花費約半年時間研究,發現行人走在路上,會自動維持1.4公尺的橫向距離,小於1.4公尺的時候就會自動更改行進路線、避免碰撞。
動力學獎
這個獎項接續上個行人走路的話題,但不同之處則是用實驗找出「行人有時候還是會相撞的原因」,由來自日本的Hisashi Murakami團隊奪得,他們發現當路人在低頭滑手機時,就會被分散注意力,而且更難預測身旁會有什麼事情發生。(所以我說,台北車站紅藍線交界處的路人們,別再滑手機了好嗎~)
via mash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