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我要成為寶可夢大師!」不管是拿著Gameboy長大的老玩家,還是拿著手機喊著要出門「抓寶」的新玩家,寶可夢遊戲系列成功地在不同世代創造影響力,就公園裡的阿伯也深深癡迷。
「所以我說那個醬汁呢?」動畫《中華一番》是不少7、8年級生的共同回憶,不少經典的梗,像是「你還是21小時再來吧!」「裡面放LED」「0勝恩」「ㄤㄤ包」
黏土動畫《企鵝家族》是七八年級生共同的童年回憶,故事中的角色只會講「企鵝語」吧吧叫,卻能夠讓人聽得懂每個角色在說什麼,激發觀眾的腦補能力!
諮詢到一個程度時,會發現身邊充斥著各種迷惘的人們,曾經遇過一個案例比較特別,但也發現,蠻多人都有類似的狀況。Elena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信徒,卻沒有令人稱羨的婚姻
現在很多遊戲、音樂或是電影久久就會來致敬經典懷舊一下,讓大家回味過去。而前陣子「微軟中國」就在微博上po了一張照片,瞬間引起網友共鳴啊!
許多諮詢案例中,看到許多人本質是非常樂觀、開朗,但在諮詢的過中裡,總是難掩憂愁面容,甚至面對一個議題,重複鬼打牆很久,難以跳脫出來,即便當事人知道
童年那些不愉快的回憶,到底如何影響我們現在的生活?到底是哪些用正面方法來解讀童年的人過得健康開心?還是哪些選擇回頭去看創傷,重新梳理自己生命的人過的較好呢?
運動競技成就與血統有關嗎?大部分人都認為有影響,例如奧運田徑項目,各國都愛派非裔選手上場,歷年以來,跑步、跳遠等項目的金銀牌都是由黑人囊括,這讓我們相信「黑人運動比較強」;在需要大型球類運動比賽中,白人也常展現出體格優勢,在棒球、足球中,比例並不一定比非裔選手少。
美國一名新聞研究生瑪麗莎(Marisa Gwidt)某天為了撰寫醫療相關報導,親自到診所做脊椎檢查,沒想到正常的健康檢測,竟勾起自己童年對母親的恐懼。
雖然記憶模糊,59歲的芭芭拉(Barbara O'Hare)依稀記得那天發生的細節——身上的病袍被拉到腰間上,露出私處,旁邊相機閃光燈不停閃過她的雙眸,她像個啞巴一樣叫不出來,鼻腔裡都是乙醚的臭味。芭芭拉向媒體時表示,每當她聽到新聞報導某某戀童癖的照片或影帶流出來時,她總感到害怕..
Sarah寫出內心的憤怒與矛盾,她說,「我總是努力地想著要得到你的關愛,但也想拿刀砍下你的陰莖。」說明了加害者可能是她的長輩、親友、身邊親近的人...
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永遠緬懷的黃金年代,對於現在的7、8年級生來說,90年代的許多事物都是難忘的回憶啊!對於廢柴這樣在90年代長大的孩子真的是如此。
我們常聽到「小還要打才會乖」,或是「不打不成器」的講法,可是卻有很多家長過度解釋,最後變成不只是毫無節制的打,連精神上都不放過小孩。這種情況其實不是亞洲獨有,美國Reddit討論區就有一篇貼文,網友們紛紛分享自己童年遇過最糟的處罰......
小時候總會被大人的各種謊話給騙,像是不早點睡覺會被鬼抓走、不乖會被警察抓走,加上小孩子的想像力,又會衍生出許多荒唐的恐懼事物。在外國論壇Reddit上就有網友討論自己小時候曾害怕的奇怪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