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為中華民國的國家學術研究機構,直接隸屬於總統府,為臺灣學術研究最高殿堂。其任務包括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並兼有科學與人文之研究。現今院址位於臺北市南港舊庄,現任院長為廖俊智。
中央研究院所屬之研究員、副研究員與助研究員,其位階相當於大學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臺灣的頂尖大學也經常藉由合聘與兼任的方式,聘請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充實其師資陣容與指導研究生。中央研究院院士為中華民國學術界最高榮譽,許多院士是在中央研究院擔任專任研究員時當選,或是當選後兼任研究員或通信研究員,所以有相當比例的院士同時在院內擔任研究員。(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台灣團隊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簡稱EHT)計畫今天再次公布觀測到的M87星系中心黑洞最新影像,驗證黑洞光環與2017年所觀測的大小相同,符合廣義相對論的預測,研究成果已於今(18)日發表在國際期刊《天文與天文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 詳全文>>
國防部9日下午三度發布防空警報,中國於下午3時4分發射衛星,已飛越南部上空。立法院今召開臨時會,在場委員、官員也收到簡訊,國民黨立委林為洲質疑,射衛星也要國家級警報?陳表示,英文錯誤要馬上更正,這是火箭搭載著衛星,火箭可能會有東西掉下來砸到人,還是要發防空警報,而人造衛星英文是Satellite,但Satellite fly over這句話要小心,因為人造衛星本就繞來繞去,但這是投射行為。 詳全文>>
中央研究院近日發布訊息指出,院士蔡作雍去年12月28日辭世,享耆壽96歲,其專長為中樞神經系統對心血管功能等調控研究等,也協力中研院生醫科學研究所創建,貢獻良多。 詳全文>>
中央研究院今公布2023年「年輕學者研究成果獎」,共有7人獲獎。「生命科學組」得獎者、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振輝,以自行研發的活體螢光標定技術結合跨領域數學模型推導,發現第三種細胞分裂方式,被審查委員譽為「可成為教科書教材的創新發現」。詳全文>>
中央研究院今表示,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王汎森院士榮獲德國宏博基金會頒發「2023年宏博研究獎」,肯定其對學術及教育的貢獻,這也是台灣人文學領域首位獲此殊榮的學者,將於明年6月由德國總統親自頒獎。詳全文>>
中研院院士蔡明道領導來自全球17個研究機構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成功利用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XFEL),在極短時間內為反應結構拍照,首度在原子解析度下直擊光解酶酵素修復DNA損傷的完整過程,研究成果今(1日)發表在頂尖科學期刊《科學》(Science),這項成果不僅促進結構生物學的前端發展,也開啟酵素學的新時代。詳全文>>
中研院近日發布訊息指出,國際著名語言學家梅祖麟14日於美國辭世、享耆壽90歲,其專長為漢語語法史及漢語音韻史,於1994年獲選為中研院院士。 詳全文>>
由中研院研究員所開發的繁體中文語言模型AI出現中國觀點回應,引發各黨立委關注,中研院長廖俊智今天說,未來將成立風險控管小組,並檢視中研院其他AI計畫避免事件重演。詳全文>>
國際能源署(IEA)指出,現有的潔淨能源(clean energy)科技雖足以提供到2030年所需的減排量,但若缺少加速創新,在2030年後導入更多開發中的技術,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願景將無法實現。詳全文>>
繼教育部宣布念博士最高每月補助7萬元後,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也宣布,從9月起,將提升中研院支薪的博士班學生獎助金,預期將博士生平均獎助金每月提升到4萬元(博一、二)及5萬元(博三至五),希望藉此提升學生就讀博士班意願,避免高教人才斷層危機。詳全文>>
COVID-19疫情歷經3年多,各地恢復正常生活,病毒威脅影響人類文明,人們或許剛從COVID-19衝擊走出來,但中研院院士吳仲義示警,未來7、8年內恐再現全新冠狀病毒疫情威脅。詳全文>>
噪音攸關生活品質,中研院與台灣聲景協會合作,訓練25名寧靜追蹤師穿梭台北巷弄間採樣182個地區資料,找出台北的「靜土」,邀請大眾一起聆聽、感受55分貝以下環境。詳全文>>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每年排出約360億公噸二氧化碳,嚴重破壞自然界的碳平衡,中央研究院今(5日)宣布,由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及蔡明道院士帶領團隊,發現一種增加海中藍綠菌光合作用的新方法,使藍綠菌吸收二氧化碳(稱為固碳)速率增加約60%,為自然界的碳平衡研究開啟新契機,成果已在上(6月)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詳全文>>
為加速mRNA研究,賦能在地研發團隊,莫德納台灣李宜真總經理、莫德納基因(Moderna Genomics)總經理暨科學長黃翊群、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唐堂以及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於今(1)日正式簽訂合作意向書,建立策略合作關係,同時宣告共同發起「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計畫,廣邀台灣優秀研究團隊參與評選,期望藉由台灣豐富的生物技術資源與新創能量,結合莫德納mRNA技術與及全球經驗,共創台灣生醫產業未來! 詳全文>>
台灣師範大學今(27日)舉行畢業典禮,歡送超過4千名畢業生,中央研究院首位「道士」院士李豐楙,今天以台師大校友身份,到場擔任致詞嘉賓,他以「不怕冷門,投入為要」為題發表演講,勉勵所有學弟妹,做研究不需要害怕冷門,只要用心投入,就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獨特人生。詳全文>>
一個署名「中研院228研究增補小組」單位,多年來發表相關研究,立委吳思瑤今(18日)指出,該單位掛名中研院發表研究,竟指「日本人是228元凶、美國是幫凶」,成為中國大外宣資料,認為中研院審查機制有問題,中研院則回應,該單位只是中研院一個讀書會,不是正式單位,部分成員已經退休,對於少數個人冒用中研院名稱,院方將即時向媒體澄清以正視聽,並主動向當事人反應,必要時將採取法律行動。詳全文>>
明天是518國際博物館日,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為響應國際博物館日,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4度攜手,將重磅研究成果化為線上科普展,以「知綻識放」為主題,匯集國內30家研究機構、博物館、美術館等,推出35個線上展覽,首度運用開放街圖、維基百科與維基數據等開放資料,打造「ALL at Once」探索地圖,視覺化呈現逾300家「開放博物館」內容來源機構的全球據點。詳全文>>
中研院與跨國團隊聯合研究,新發現62顆土星衛星,土星整體衛星數量達145顆,較木星更多,土星再度重返太陽系衛星最多之王寶座,已報國際天文聯合會(IAU)進行認證公告。詳全文>>
中研院天文所與數個國際研究團隊合作,使用新的毫米波段觀測成功獲得影像,首度證實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附近的吸積流與噴流起源間聯繫,對黑洞附近物理過程有更完整了解,研究成果4月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成員還包括台師大、中山大學及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也讓台灣的科學、技術和經驗獲得肯定。詳全文>>
我國政府在1年前提出2050淨零排放路徑與策略,但學者今(31)發表專書並提醒,無法跟上國際減碳路徑,將可能被經濟制裁,而要達到淨零排放,只有減碳不夠,必須要徹底、強力的減碳及除碳,而台灣碳費費率太低,導致減量誘因不足,唯有加強政策力道,盡早落實反映外部成本的碳稅課徵,大力發展綠能政策,管制化石燃料發電促進電力結構轉型,才能有效達成2050淨零目標。詳全文>>
台灣曾以農立國,但隨著時代變遷,農業面臨勞動力老化、小農化發展缺乏規模、全球貿易競爭和氣候變遷等挑戰,中研院今(16日)發布《農業政策建議書2.0》,指出我國農業發展面臨長期結構性困境,並提出8大政策擘劃方向,首要就是訂定《農業基本法》,釐清「農業、農村、農民」的法定地位和屬性,以勾勒未來發展方向與目標。詳全文>>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今(13日)在立院進行「解決高教人才斷層危機」專題報告指出,高階教育及科研人才薪資偏低,加上少子女化的問題,使我國高級研發領域面臨人才斷層。國立大學校院協會也發布新聞稿指出,為了避免國家軟實力大崩盤,提高教授薪資待遇刻不容緩。詳全文>>
結婚生子往往會影響女性在職場上的表現,但是中研院化學所特聘研究員陳玉如卻不受影響,不僅在去年升格當婆婆,之前還帶領台灣團隊,參與13國合作的「癌症登月計畫」,建立東亞第一個肺癌蛋白基因體大數據,找出台灣人不吸菸肺癌可能致病機轉,今(4日)更獲得「台灣傑出女科學獎」殊榮,證實結婚生子女性也能在科學界發光發熱。詳全文>>
無黨籍立委黃國書10日召開記者會,他質疑中研院生醫所執行中的「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PMI)」未符合「人體生物資料管理條例」,恐釀國人近60萬筆巨量基因及臨床資料外洩疑慮。黃國書呼籲,衛福部及中研院應當了解計畫是否有違基因研究相關法規, 盡快釐清爭議並做好國民基因資料安全防護。 詳全文>>
中研院院士朱雲漢驟逝,央行今(6)日發文悼念,並曝露朱雲漢在2012年公開力挺央行前總裁彭淮南的小故事,透露朱雲漢曾為彭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停止國內法人辦理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一事討公道。詳全文>>
中研院士兼蔣經國際學術基金會執行長朱雲漢昨(5)日驚傳辭世,享壽67歲,同為學者的兄長朱雲鵬今日於臉書發文表示,朱雲漢於昨晚九時於家中家詳往生,家屬相當悲痛不捨;消息一出,學界友人如台大教授劉憶如、楊永明等,紛紛發文追悼。詳全文>>
行政院長陳建仁自中研院借調,以「核准借調、留職停薪」保留,藍營質疑此舉為保中研院49萬元高薪,中研院副院長回應,相關作法都依循法規、且陳建仁學術成就受國際肯定,相關批評並不公允。政治學者周偉航1日表示,陳建仁之前有退掉卸任副總統禮遇,連這樣也要被罵,那副總統禮遇還是領一領,「沒領被罵、有領也被罵,當然選有領又被罵」。 詳全文>>
行政院長陳建仁今(31日)正式上任,但外界對陳建仁以「借調」方式擔任閣揆不滿,但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今表示,特聘研究員早在民國79年創設,讓研究人員待遇接近國際水平,陳建仁不僅是中研院院士,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學術成就獲得國際學術界肯定,而不管誰主政,都有優秀人才從中研院或大學借調到政府服務,且都依循法規,外界攻擊陳建仁很不公平。詳全文>>
新任行政院長將由前副總統陳建仁出任,不過陳建仁同時具備中研院特聘研究員身分,外傳月薪49萬,引發外界關注他在該職務的去留。對此,中研院今(28)日回應,總統府在27日發函借調,中研院將依照規定完成借調程序後,函復總統府,借調期間應辦理「留職停薪」。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