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衛藍
大學時,我和幾個朋友參加了一個創業大賽。比賽大概有一百三十多支隊伍參加,當時感覺壓力蠻大的,不過後來經過努力,我們和另一個隊伍並列奪得一等獎。他們是因為營業額最多獲獎,我們是因為策劃、執行和答辯加分多而拿獎。
但是從那以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能夠看到和聽到的大多經過篩選。參加比賽的有一百三十支隊伍,能夠在演講室答辯的只有十隊,能夠登上學校報刊版面的卻只有兩隊。
這樣的經歷也能推及整個社會。我們所能聽到的、看到的結果大都已經過篩選。比如這幾年中國大陸的創業熱,因為國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加上媒體配合,人們比以往更頻繁地接收到與創業相關的資訊,尤其是成功例子的報導。
▲幫別人工作太累想自己當老闆?小心「倖存者偏差」/Pakutaso,下同
事實上,那些能夠被人們接收到的「成功創業者」資訊,同樣也經過篩選。每個行業都有成千上萬的創業者湧入,被報導的就那幾個,但是這種報導給人的直覺感受就是「成功好像很簡單」。
真實的情況很殘酷:創業公司三年後還能正常營業的只有一%,再過三年還在的只剩○‧二%。可是很多人沒有看到這個篩選過程,只看媒體報導,以為成功很容易。這就是社會學上的「倖存者偏差」現象─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沒有意識到篩選過程,因此忽略被篩選的資料和資訊。
如果經常看到成功的故事和成功人物,會覺得「成功貌似離我們不遠」,可是這已大大誤導我們的判斷。我身邊有很多辭職與朋友創業的同事,當然,一些已經回來了。
以前翻書的時候,看過這麼一個騙術。有一個道士自稱能做求「生男孩」的法術,如果生的不是男孩就退錢。一開始人們將信將疑,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生意」愈做愈大。為什麼他的騙局能夠持續那麼久,而且讓愈來愈多的人相信?實際上,這就是「倖存者偏差」現象。
我們知道,生男生女在機率上是相近的。生女孩時,他就將錢退給對方,對方不會有所反彈,而生男孩的人家則會不斷吹捧這個道士。人們聽到的資訊大多是被認可的人篩選過了,所以產生「這個道士的藥很靈」的錯覺。
前些時候我也看到一個類似這種騙局的翻版─研究所保證考取,沒考上就退款。這種培訓機構收取高於其他類似機構二十倍的費用,但是教學內容與其他機構大同小異,用的也是這個原理。
如果想要避免「倖存者偏差」這種思維,避免更多陷阱,則需要逆推所得知的資訊,發現篩選的過程。例如有人說:「讀書沒用,很多大學生都找不到工作,我二伯父、三姨媽沒讀書,賺的都比大學生多。」聽到的時候就要反問自己:這是透過什麼篩選過程得出結論的?
這其實可以運用「貝氏定理」來解釋。同樣的事件,在不同條件下求出的機率不同。很明顯,我們知道他得出「讀書無用」結論的篩選過程是「身邊沒讀書的人賺很多錢」,而不是「這個社會沒讀書的人賺的都比大學生多」。
透過尋找對方結論的「篩選過程」,能找到對方的邏輯漏洞,也能避免讓自己陷入這種思維陷阱。當然,要想弄清楚事物的真實情況,最好的辦法還是有一份「詳細的問題資料記錄」。
*延伸閱讀:星座=偽科學?研究:你只是愛聽好聽話、懶得了解別人
作者:衛藍
本文由 時報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