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家編輯寫了一篇文章:《艾瑪華森人格毀滅!外媒踢爆「7大真面目」:耍大牌偽女權》。看完這篇、以及下面的留言,我想來聊聊這件事。
首先,人無完人。
但我說這句話並不是在挺艾瑪華森、也不是說這篇文章說得對,因為一件事本來就有兩個面向。我之前曾在粉專上討論過:「人的優點若更加磨礪,那便可能成為缺點」,我想艾瑪華森便是一血淋淋的例子。
我們必須先了解艾瑪華森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雖然我們身為局外人、永遠不可能真正的了解她。不過,藉由引述她在訪談上所說的內容,我們或許可以窺見一二:
「我不能在訪問中談到男友、然後期待大家不會當狗仔、在我走在街上時偷拍我們。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好萊塢,你的交往對象常常和你的電影宣傳綁在一起,成了一種表演或馬戲團的感覺。」
「我討厭我身邊的人變成表演的一部分。」
「如果有人和我合照然後PO出去,短短兩秒鐘就可以知道我在哪裡。大家可以看到我穿著什麼、和誰在一起,我不能透露這些可以追蹤到我的資料。」
「我過去常常在想,自己真的很不適合這工作,因為我太嚴肅了。我很麻煩、很難搞,我融入不了。但當我長大之後,發覺要去接受那些大大小小的挑戰,那就是真的我。」
------
▲艾瑪華森息影前的作品《窒命地》。(圖/絕色提供)
還記得艾瑪華森有段時間為了完成學業、宣布息影一年。一年不長不短,但對一個事業正走向巔峰的妙齡女星來說,心臟夠大顆了。但那時的她若是走錯一步,很可能就會從此息影、而非一年,這也跟她的個性有關。
她曾說:「下紅毯後我走進洗手間,臉上畫這麼濃的妝、還有華麗的洋裝,我手撐在洗手檯上,盯著鏡子裡的自己問:『這是誰?』我無法和鏡中看著我的人連結在一起,這讓我覺到相當不安。」「我發現名聲這東西已經到了一個無法回頭的地步,我意識到如果我想遠離一切,那就是現在了,不然就永遠無法了。」
正是息影一年之間,她潛心沉澱,才重新找回對演戲的熱情。
我想起她曾經演過一部電影、《直播風暴》,講述當一個人將生活完全暴露在網路之下會有什麼影響。當時艾瑪華森在訪談時就講過,這部電影的價值觀很切合她的想法。光是想像使用FB或社群軟體有可能洩漏個資或被定位,就全身起雞皮疙瘩。
------
艾瑪華森大概就是這樣的人:格外注重隱私的背後、來自她的公私生活分明。
她把演員明星當成一份「職業」、而不是「她自己」,所以當卸下工作後,她只想保留自己的私人時間。就像我們下班後不想打開公司信箱、不想回訊息,一樣。
而也因此,跟演員這份工作無關的事情,她便與之切割、不關心,例如名牌、時尚、名人生活圈。艾瑪華森關注社會議題多過時尚精品,她關心「她自己」在意的事情,女權主義、性別平等、反動物實驗;所以她可以在聯合國總部發表演說,卻沒有自己的穿搭品味,只穿那些非動物實驗的衣著。
這樣一想,艾瑪華森似乎真的是位不稱職的「明星」。
其實以她的家產來說,就算真的退出影視圈、改當社運推動者之類的,也能夠她兩輩子不愁吃穿,不過她可是10歲開始拍《哈利波特》的人,應該說,她知道明星光圈帶給她在私生活上的影響、也知道對社會所能造成的影響。
若妳真的想推動社會,那妳也得先有名氣才行。
在飾演石內卜的演員艾倫芮克曼過世後,艾瑪華森在推特上po了一張照片,既不是艾倫芮克曼的帥照、也不是他們的合照,而是一張後製過的圖,上面有他、以及他講過關於女權的一句話:
「一個男人支持女性主義並沒有問題,我認為這是對彼此有益的理念。」
果不其然,她被認為是在消費艾倫芮克曼的死、來傳達自己的理念。
我想當下很多人是這樣想的:
嘿,身為一位正常有同理心的人,甚至曾經跟亡者共同拍了10年的戲,還是妳的職涯前輩,難道除了那該死的女權主義外妳就沒有其他想對他說的話嗎?例如你們的回憶、他是個怎樣的人、或緬懷之類的?妳不會看場合說話嗎?
她或許沒有利用死者的想法,但表達方式的不體貼、讓她成為了輿論的靶子。對艾瑪華森來說,無論是真的缺乏同理心、或「女權主義」真是他們間的共同話題,這都是一場死棋,顯示了這個人對人際應酬這件事,真的是不在乎、少根經。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她在哈利波特殺青後、跟另兩位搭檔幾乎沒往來,因為個性上就不合拍嘛!也經常傳出她難搞、耍大牌,因為艾瑪華森太過公私分明、太自我、太追求完美了。就像許多人不會跟同事當朋友、下班後立刻失聯,或是從不參加公司聚餐一樣。
▲妙麗反而跟奈威和馬份更熟的樣子。
如果放到平民社會,這樣的做法完全OK,可是今天艾瑪華森不是職員、也不是在一般公司,而是在更複雜、更需要人脈經營、更需要謹言慎行的演藝圈,所以她不能這麼做。艾瑪華森應該要認知到,這個圈子帶來的龐大金流和影響力、都是有代價的。公眾人物的隱私底線到底在哪,一直都輿論未息。
在演藝圈,一個人的外觀和品牌形象會決定他能收到的作品廣度,但那些形象哪裡來?若一個明星的影視作品不多、私生活也非常隱密,製做團隊該用什麼來當作選角標準呢?臉跟身材嗎?艾瑪華森只是很幸運地,在妙麗的光環下擁有一個知性、聰明、勇敢有智慧的形象;而後來我們才知道,這可能也是她自己的。在這樣的加成下,她才成功塑造了好的形象,而不是像其他小演員、在演完哈利波特之後消失不見。
其實很簡單,她討厭將自己的私生活當作籌碼,也討厭這樣的文化,但她的力量還沒大到可以以一人之力抵制或逆向而行,甚至一直以來的星路也都是被這樣的文化牽引的。
她挑的劇本、都是她想透過電影傳達的議題和反思,雖然整體來說票房和口碑都普到不行。例如《壁花少年》探討校園霸凌、吸毒、精神病與同性戀;《窒命地》揭露南美的黑暗歷史;《邪靈刑事錄》帶來人性心理的陰暗面;《星光大盜》裡那些扭曲的價值觀;《直播風暴》在科技快速進步下對隱私權的張持無度...
(這裡不討論《美女與野獸》,因為艾瑪華森根本不用「演」貝兒,她就是。我可不是稱讚。)
如果她還想推動她真正在乎的議題,首先要先學會的是「好好做人」、「好好說話」,在她足夠強壯前,學會彎腰、在這股洪流下生存仍保有自己,如同一個有滿腹理想工作能力強的年輕員工,還是得有交際手腕和說話技巧才能讓自己達成目標、工作順利、升職加薪。
人非完人,但卻可以學習成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