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股市與比特幣的大漲大跌,許多財經專家都會在節目上不斷恫嚇觀眾「這是近年來最大的泡沫,現在不逃,明天還會更慘!」這看似是資本主義伴隨的投機遊戲,但事實上民眾對於投資泡沫化的認知,最早是來自於17世紀的一項貴族嗜好。
自1624年開始,荷蘭鬱金香的價格開始節節上漲,凡是人們都想要一睹這「魔幻之花」的風采,甚至有不少人專門收購起來「放著漲」,到了1636年間,甚至到了一朵花能換一間房的誇張程度。但誰也沒想到,在1637年2月的高峰後,鬱金香便在幾周後跌到了僅剩1%的價格。必須要說的是,這種對於鬱金香的狂熱,除了流連園藝的貴族以外,就連許多平民與商人十分癡迷,因為他們都把這個當作是「黃金」來看,因此價格的暴跌讓這些人不分貴賤地,最終成為落魄街頭的乞丐。
鬱金香在當時究竟有甚麼魔力,足以讓荷蘭人陷入瘋狂呢?
▼名為Semper Augustus(九月奧古斯都)的鬱金香
恐怖的狂熱
在17世紀時,當時荷蘭並沒有鬱金香這種花種,最初是由奧斯曼帝國(土耳其)進口進來的,由於花色遠比傳統歐洲花卉還要濃郁飽和,因此深受富人的喜愛,甚至有片鬱金香花園都是種有錢人象徵。
而初次來到荷蘭的鬱金香數量實在不多,原種鬱金香的生長周期又長,從種子到成株要約七年,成株後每年只能分長出兩三朵,能分長的母球莖也只能長幾年。這些條件,使得鬱金香在市場上有很長一段時間,供給量並不能滿足貴族與投資客們的龐大需求,就也造成了鬱金香價格飆漲的主要原因。
在1636年時,就算是品質最差的鬱金香球莖也價值不斐,平均價格大概約160荷蘭盾,到了1637年時,這些甚至長到了200荷蘭盾,要知道在當時,商人平均的年收入只有150荷蘭盾而已。
▼《鬱金香狂熱的諷刺》譏笑那群買賣鬱金香的人是猴子
歷史上的交換紀錄
在鬱金香狂熱潮中最有名的歷史事件,是七位孤兒從他們爸爸手上繼承了70株鬱金香球莖,其中有一種是最珍貴的品種「Violetten Admirael van Enkhuizen」(安克伊森的紫海軍上校),在拍賣會上,單就這一株就賣了5200荷蘭盾,全部70朵共賣出了53000荷蘭盾。在1635年時,40棵球莖甚至出現了10萬荷蘭盾的高價,平均一朵高達2500荷蘭盾。
如果當時你有一株鬱金香球莖,你可以換到很多東西,歷史上真實有紀載的兌換清單如下,你可以換到4頭大牛、8頭肥豬、2大桶紅酒、4桶啤酒、1000磅起司、2噸黃油、一張床、1個銀杯、1套精緻衣物、2.5噸的小麥與5噸的黑麥。這些加起來至少值1500荷蘭盾。
由於鬱金香實在太值錢,因此拿來買房買地的例子也非常多,有人就僅僅用一株Semper Augustus(九月奧古斯都)就換到了12公頃的團田。
透過這些數字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有人傾家蕩產、抵押借錢,就為了買上一株這「珍貴的花朵」,其價格可能是我們年收入的好幾十倍,能換到的物資也多到你無法想像。
▼在當時批評鬱金香狂熱的刊物
期貨交易制度讓平民也狂熱
隨著鬱金香的不斷上漲、需求不斷擴大,許多商人與零售商也開始湧入花市,從此後「鬱金香」開始走出貴族圈,大眾在街頭看到有人在叫賣,這意味著許多平民開始加入了炒作鬱金香的戰場,當時不少人透過轉賣都賺了不少。市場的交易頻率越來越高,民間開始出現了類似期貨交易制(到期再交貨),用來管理與頻繁買賣鬱金香。
如果你想買朵鬱金香,你可以前往附近的酒店,寫一份合約「多少錢,明年四月交給我幾株」隨即叫喊,之後就會有人出現簽名,承諾時間到會把貨拿來交易,並把票據與訂金拿走。這種預售的方式,讓許多沒有本錢的人也能加入炒作鬱金香的戰場。這種交易制度的精妙之處,就是像期貨合約可以搞「平倉」一樣,就算你沒有貨品可以交給別人,但你可以再寫一份合約喊買,最後交貨的時間到了,你只需要把別人交給你的貨再轉交給別人,只要數量能相符合,那麼你就不需要準備真的鬱金香,卻能賺到當中的差價。
在這種新制度下,鬱金香帳面上的需求不斷暴增,就連便宜的品種價格也開始飛漲,許多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也開始無法接受被炒作到這麼高的事實,開始不去摘種鬱金香。
▼《愚人的馬車》諷刺織工放棄了工作,擁抱虛無的鬱金香
泡沫的破裂與瓦解
到了1637年2月,鬱金香市場終於開始泡沫化了,極高的價格開始沒有人願意接受新合約。伴隨著許多期貨合約的違約,許多人拿到了鬱金香與票據,卻始終找不到人換錢;許多人拿著票據與錢,也換不到鬱金香。就這樣大量的債務訴訟產生了,但在開庭後就發現,大部分這些人根本就沒有償債能力(大多是平民與窮商人),因此累積起來的鉅額虧損根本沒辦法獲得解決。
最後荷蘭政府與市議會展開了調查行動,最後宣布讓所有之前簽署的鬱金香期貨票據,在法律上都無效,馬上就解決了鬱金香市場的亂象,但這讓許多破產者落魄街頭,鬱金香狂熱時代就如此劃下句點。
但鬱金香的狂熱衝擊,並沒有對荷蘭的經濟造成多大的影響,因為大宗的交易都集中在街頭與酒館中進行,而不是在證券交易所與貴族之間,鬱金香泡沫的破裂,並沒有影響到荷蘭當時的經濟主幹。
▼鮮豔的鬱金香(記者/于佳云攝)
對後世的影響
雖然鬱金香的狂熱就這樣結束了,但留下了許多文化遺產,至今鬱金香仍是荷蘭文化的代名詞,每年1月的第三個星期六是國家鬱金香日,到了這天,阿姆斯特丹的水壩廣場會擺出20萬朵鬱金香,全世界的人路過都能來欣賞,如果你願意排隊,還能帶走幾朵。
鬱金香狂熱的例子為後世留下了一個重要的經濟參考,包括活絡交易的期貨制度,以及無擔保交易對系統帶來的風險性(所以如今才有槓桿與熔斷制度)。其原理與過程也供2009年金融風暴借鏡,如果任意讓無償還能力的人能借到錢,買商品,甚至參與到金融商品的運作,那麼最後產生的經濟黑洞,是很難彌補回來的。
至今許多人看到比特幣的大漲大跌,又會回想起鬱金香泡沫的故事。也許比特幣的議題遠比鬱金香複雜得多,但鬱金香的故事總能提醒我們,這些東西並不是一文不值,而是被炒作的太高了,基本需求與功用(花卉園藝)才是根本,如果沒有人實際在使用這些東西,那麼泡沫破裂只是遲早的事。
▼鮮豔的鬱金香(記者/于佳云攝)
▼▼▼▼快幫胖丁按個讚▼▼▼▼
參考資料: